分享

因三原因,满族生活在寒冷地区的4000年中一直是光额头、长辫发型

 思明居士 2019-12-12

满族的前身是女真族,《金史》中说“生女真之地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谓‘白山黑水’是也”。所以,这个民族世代生活在天寒地冻的长白山和黑龙江之地。

他们的先祖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帝时代的肃慎,《竹书纪年》中说“肃慎者,虞夏以来,东北之大国,方圆数千里”,可见肃慎最早就是一个位于中原地区东北方向上的民族。

因三原因,满族生活在寒冷地区的4000年中一直是光额头、长辫发型

汉时期满族前身肃慎的位置图

肃慎在两汉时期称“挹娄”,在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黑水靺鞨”,在辽金元明时称“女真”,这些名号都是满族的直系先祖。

《后汉书·东夷列传》中说“挹娄,古肃慎之国也,在夫馀东北千余里,东滨大海,南与北沃沮接,不知其北所极”。夫馀的位置大致是今天的吉林省,北沃沮的位置大概在图们江流域,而满族先祖的居住地则在吉林和图们江更北更寒冷的地方,冬天里随随便便就能享受到零下几十度的凛冽寒风

按理说,满族及其先祖在寒冷地区的生活史,从虞舜夏禹时代算起有长达4000年的时间,御寒经验按说应该是相当丰富了。可是,满族男子的发型却极度无视客观环境,他们光额头、长辫子的发型完全是冲着清凉去的,让人看着非常缺乏温度感

而实际上我们从清宫剧中看到的那种男子辫子发型,已经是满族后来改良过的略微能够入目的造型。这个民族更早之前的男子发型,可不是单单光额头这么客气,而是只在头顶留一片不足巴掌大的头发,头顶以下四周的脑壳上全是锃光瓦亮的,由此编成的辫子那可真是细又长。大老爷们拖着这么一根小辫子,风度只能送去喂狗。

因三原因,满族生活在寒冷地区的4000年中一直是光额头、长辫发型

提问:如果清宫剧采用前两位男子的发型,你还看不?

那么这个民族的发型习俗在历史上真的是一直这么清凉、简陋吗?答案还真是,皇太极虽然将族名改为满洲,但并未更改他们延续了数千年的发式习俗。

满族男子这种剃发垂辫的光额头、长辫子发型,继承的正是这个民族女真时期的发式习俗。宋人编著的《大金国志》中说“(女真人)辫发垂肩……留颅后发,系以色丝,富人用金珠饰”。所以早在宋金对峙时期的女真族男子发型,就是剃掉头顶前部的头发,只留脑后一撮头发编成辫子,并系上彩带或金珠作为装饰。

不过金国女真族男子的辫子,还不是这个民族剃发垂辫的最早记录。女真的前身黑水靺鞨在更早之前的隋唐时期,就已经形成了编发为辫的习俗。《新唐书·北狄传》中说“黑水靺鞨居肃慎地,亦曰挹娄……俗编发,缀野豕牙,插雉尾为冠饰”。这表明满族先祖在隋唐时期就已经是编发结辫,并喜欢用野猪牙、野鸡毛做装饰。

因三原因,满族生活在寒冷地区的4000年中一直是光额头、长辫发型

但这仍不是这个民族最早的辫子发型记录,房玄龄所编修的《晋书·东夷传》中说“肃慎氏一名挹娄,在不咸山北……俗皆编发,以布作襜,径尺余,以蔽前后”,这大概是有关这个民族扎辫子的最早记载。不咸山是长白山在历史上的一个曾用名,这个生活在长白山之北的古老民族,至迟在魏晋时期就有着编发为辫的习俗

那么这个在数千年间坚持剃发垂辫的民族,在历史上是辫子发型的首创者吗?显然也不是,因为华夏先民早在商周时期就流行过这种发型,那时就是把头发汇聚到头顶,然后编成一条短辫从脑后垂下来。安阳殷墟出土的玉人、西周古墓铜器上的人像中,都出现了这种脑后垂辫子的发式。

因三原因,满族生活在寒冷地区的4000年中一直是光额头、长辫发型

但是辫子发型并非是华夏先民摒弃披发习俗后的唯一选择,而只是先民们在束发之后曾经流行过的发型之一。在商周之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先民们已经开始使用骨笄或陶笄等器物,用束发的方式来固定披散的头发。这之后人们逐渐开始关注自己的发型,并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潮流:一种是束发结辫,另一种则是束发挽髻

后来更便于打理和更美观的束发挽髻成为男子发型的主流选择,比如周朝男子就是用冠帽束发于顶,再用竹笄或骨笄穿过冠下孔形成一种“多椎髻”的发式,并由此形成了华夏文化中一项重要的礼仪——冠礼,“二十而冠,始学礼”被视作男子践行华夏礼仪的起始。

再后来随着儒家倡导“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孝道观念,剃发垂辫这种短暂流行的发式最终被华夏族彻底抛弃,束发挽髻成为了汉族男子的正统发型。而此时的四方少数民族,按孔子的说法是还保留着“披发左衽”的面貌,这其中就包括东北地区的满族祖先。

因三原因,满族生活在寒冷地区的4000年中一直是光额头、长辫发型

满族先祖编发结辫习俗的来源,很可能就是在早期与中原地区的交流中学去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的男子们数以千年地在寒冷环境下,坚持使用这种清凉而又不美观的光额头、长辫子发型呢?

实际上满族先祖坚持光额辫发的原因,主要与他们从事渔猎采集的生活方式和萨满教的宗教信仰有关。

第一个原因是保证骑行安全。在满族先祖的生活中跃马疾驰是常态,他们无论是捕猎还是作战都离不开骑马飞奔,而光额辫发的方式能很好地将头发束缚起来,可以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发生乱发遮眼的情况,所以这样的发式能够很好地保证他们的骑行安全。除此之外,辫子在他们的行军狩猎活动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实用功能,那就是供他们在野外露宿时枕辫而眠,可以当做枕头来用。

因三原因,满族生活在寒冷地区的4000年中一直是光额头、长辫发型

第二个原因是保证在山林中的行动安全。满族先祖世代生活的地方有着大量的山林,采集山货也就成为他们获取生活物资的一个重要途径。那么经常地在深山老林中穿行,有的地方山势陡峭、有的地方林木繁茂,而且随时可能有野兽出没,可以说危险无处不在。因此为了防止在行动中发生树木挂住乱发的情况,光额辫发这种极为简洁和易于控制的发式便成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第三个原因就是这个民族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对于萨满教的宗教信仰。萨满教认为辫子是灵魂栖息的地方,所以为了让灵魂尽可能地靠近天穹,便唯独留下头顶的一小块头发结成辫子。在同样信奉萨满教的阿尔泰语系各个少数民族中,普遍都有着留辫子的发式习俗。比如,匈奴、鲜卑、契丹、蒙古等等北方少数民族都有着辫发的习俗,在古籍史料记载中称这些民族“编发被之体后”,也就是都把头发编成辫子垂于体后。

满族及其先祖选择了这种清凉的发型,那么大半个头部的御寒就不能指望头发了,因此他们就养成了一年四季都戴帽子的习惯。比如满族就没有“二十始冠”的说法,而是男子不分长幼都是帽子终年不离头。而且他们的帽子“寒暖异制”,种类繁多,夏天戴草编凉帽,春、秋戴暖帽,冬天则是戴皮帽,以此来为头部保存温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