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政权建立后,周公根据当时的社会形势,适时推出了周礼,这是一套维护尊卑有序的法则。在它完美的运行了几百年后,西周这个当年的弱小幼童已经长大成人,如果还是原样维持这套秩序的话,显然已经捉襟见肘了。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尤其在进入到春秋后半程,礼崩乐坏已经司空见惯,三家分晋则标志着这套等级制度的彻底瓦解。这就给那些仅仅依靠制度存活的诸侯带来严峻的挑战,诸侯间烽烟四起,不断兼并,甚至生存都成了问题。
魏国首先变法,李悝在经济、制度方面的改革让魏国卸掉包袱,吴起的军事改革,则为它锻造了一只横行中原的魏武卒,其它国家见此纷纷效仿,比如吴起的楚国变法,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申不害在韩国的吏治整顿,邹忌、乐毅分别在齐国和燕国的改革。 众多变革对所在诸侯国实力的提升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人亡政息。 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个特殊的例子,那就是秦国的商鞅变法。秦国不是第一个变法的,也不是最后一个,但却是变法最成功、最彻底的,也是坚持新法时间最久的,这在两千多年的古代中国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奇迹,秦国凭借商君法最终兼并诸侯一统华夏。
1、代代有明君?
这是贾谊《过秦论》中的一句话。如果从主持变法的秦孝公算起,其下分别为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共计七代君主。这其中,秦孝公为主持变法者,秦武王举鼎而死,在位三年,秦孝文王在位三天,秦庄襄王在位三年。而秦始皇距离变法已经一百多年了。我们可以将这五位君主时代看做是过渡阶段。真正对新法起关键支撑作用的无非是秦惠文王、秦昭襄王。 这两位君主在位时间加起来就达到了83年,这对于秦法的夯实确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却不是必须条件。因为局面的稳定才是新法推行、夯实的必要条件。 我们知道,专诸、聂政、豫让、荆轲这四位号称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他们皆以刺杀国君而成名。 春秋战国时代,以下犯上、以臣弑君的现象很普遍,哪怕是一个很明睿的君王,依然可能会面临“三桓之乱”的局面,奇怪的是,秦国似乎就没发生过类似事件! 为何秦国会如此稳定呢? 郡县制!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郡县制推向全国,但是,郡县制不是商鞅所创,在他来秦国之前,这里已经施行了县制。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在众多诸侯中,楚国也是县制,而且它的施行要远远早于秦国,至少在商鞅变法前三百年就施行了。虽然如此,楚国组织架构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权力的分散,因为楚国朝堂被项、昭、景、屈几大家族把控了。而秦国,只有嬴姓王族说了算。 因此,局面的稳定才是商君法推行的先决条件,这个环境下才会产生所谓明君,而不是明君影响了它。 2、商鞅变法策略的选择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简单一句话,凝聚了多少生存哲理! 吴起在魏国变法,为公孙痤不容,之后来到楚国。
所谓“夺人钱财如杀人父母”,吴起急吼吼的想从贵族身上扯点好处下来,不料遭遇了极大的反弹。而商鞅干了同样的事,虽说遭遇车裂之刑,但他的新法保留了下来,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么大的差异呢? 策略不同。 与其他诸侯国变法不同的是,商鞅采取了迂回的策略。 他采取分阶段的办法,将变法切成两段。 在第一轮变法中,内容主要涉及经济、军事方面。废公田,意味着废除实行了几百年的井田,打破了出工不出力的大锅饭制度,官府的赋税得到保证,国力增强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另外,田地的充分利用,劳动力的充分解放,不仅仅是农民得益,那些贵族收益更多,因此,在这个阶段的经济变革非但没有受到贵族阶层的抵触,反而获得了他们有限度的支持。
前文说过,嬴姓王族才是决定秦国走向的核心力量。既然嬴姓都没有意见,那些异姓贵族也就闹不起来了。再者,虽然爵位没有了,但是其经济利益并没有剥夺,起码能保证他们衣食无忧。 就这样,经过十年,秦国实力猛增:
这个时候,可以说,商君法已经在秦国生根、发芽,并且茁壮成长。从中得到实惠的秦人,已经成为新法最坚定的拥护力量。这个时候,谁想废除新法,谁就是与全民为敌。 紧接着,第二轮变法次第展开。废除贵族的井田,推行郡县制,一句话,就是从贵族手里夺土地。图穷匕见时刻到了。
当新法受到秦国民众及国君的鼎力相助后,秦国再无废除新法的力量了。 小结总结起来,变法其实就像是一场错综复杂的战争,商鞅单枪匹马上战场,采取了迂回包抄的策略,通过与人于利,获取了中下层的支持,然后将此作为下轮变法的势能,最后不惜以车裂之刑血溅甘龙等守旧势力,扫除了变法道路上的最后障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