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我的标题,这只是在许多关于基金的文章后面,经常出现的“智叟”的论调。 不知道为什么,这让我想起愚公移山里的愚公和智叟。买基金的,自然是愚公,嗤之以鼻的,是智叟。 智叟对愚公移山的举动进行了无情的嘲笑。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可是,最终,被嘲笑的愚公成功了。 这自然是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因为愚公的移山成功是感动了上苍,而非自己的力量。 我想说的只是,这个世界永远不缺少智叟,却没有人像愚公一样,踏实的掘出第一铁锨土。 这其中不乏拿着巴菲特和《股票大作手》的作者利弗莫尔举例子的,前者喜欢说他建议普通人与其把钱投给基金公司还不如用来买标准普尔五百指数靠谱,后者喜欢说要看紧你的钱,永远不要让别人打理你的钱。 这当然都没有错误,基金的缺点随便就能举出好几条: 1.股票涨它涨不过股票; 2.股票跌它一样跌; 3.哪怕基金公司今年帮我亏了50%,他们还是在管理额里面提取固定比例的管理费;这简直就是强盗,不合理。 也因为这一条,智叟们说基金经理才不在乎给不给你赚钱,甚至于,给你赚钱多了你就会赎回份额,这不是他们愿意看到的,所以基金经理不会愿意帮你赚钱的。 只是,很多人沉浸在自己“绝对不让别人占便宜”的思维里,却忘了社会分工的由来。 我们现在之所以不再自己种粮食、织布,是因为社会的分工赋予了我们在某一个行业精进的可能。 当然了,这也是有很大风险的,毕竟从疫苗到大米、从牛奶到自来水、从增白剂到食用色素,等等的食品安全事故不胜枚举;交通事故不胜枚举;甚至神一般存在的波音公司竟然也成了过街老鼠。 倒是很少见到人发出“太可笑了,你们怎么敢把自己的命交给别人,”的感慨,即便我们知道一个医生变成熟练工之前,肯定要有一些手发抖的时候。 所以,为什么在理财这件事情上,要诋毁基金这样一个好工具。 首先,我们要承认基金经理的水平千差万别,这再普通不过了。平常的人家的孩子去了985还哭着说没发挥好,自己的孩子能上本科线就去庙里还愿一样。 或者你不得不承认,同样的黄花鱼,大厨做出来就是比多数家庭餐桌上的要好吃。 所以,不是买个基金,就万事大吉,要挑。 没人让你嫁给一只基金从一而终,充其量,只是选择陪你走一段路的人而已。 不合适,要立即分手。 然后,基金公司在还没有遇到超强烈竞争的时候收管理费是一项很不合理的事情,但既然这是商业行为,在我看来也和一个楼房可能平均地价才两千可是价格却能卖到2万一样正常。 一个非公益慈善组织,收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私募是按照收益收费的,可是动辄100万或者300万的门槛,又有多少人愿意接受这个至少半年的封闭不得赎回呢? 如果他能为我赚钱,我为什么不能让它也赚点钱呢。大家都有好处一个东西才能发展不是吗。 最后,业绩。不顾股票涨得快,跌起来一个样。 没有比较对象的比较都是耍流氓,不如股票涨得快要看和谁比,还要看在多长时间内比。一只股票操作好了,说不定能抓住几个涨停板,可是你会天天抓住吗? 后一句则就更加的不贵了,股票跌停不仅10%没有了,而且跑不了。基金能有跌10%的时候,我真的没见过。而且只要你愿意,除非是封闭式基金,想哪天走就哪天走。 那句阴谋论,基金公司不喜欢赚钱这件事。自己不是基金公司的,不知道会不会有这种公司。可是1月底这次大跌坊间传说是因为基金公司为了业绩排名互相倾轧所致。 所以,小到一个基金经理要在公司站稳脚跟,大到基金公司要在业内博得声誉。会有不在乎业绩的公司?有些话,真的要想一想再相信。 总是有人很会买股票的,甚至会做期货、外汇,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甚至更厉害,可是,对于很多人而言,并没有这个能力。所以,不要用自己的不屑打断别人试一试的想法。 至于巴菲特只买股票没有错,可他一买就是一家公司,而利弗莫尔最后自杀身亡了。再说了,不就只有一个巴菲特吗? 胡说,我买的基金好几年了还亏钱呢,你说什么我也不信! 毕竟,你是自由的。 |
|
来自: HAINABAICHIAN > 《投资与投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