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实验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源泉 ——浅谈小学低年级科学教学

 GXF360 2019-12-12

小学科学课程是学生认识社会、发展思维的重要课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实验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颖、有趣,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思想。因此,如何广泛发动学生参与实验,是教师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

一、创设实验情境,激发思维认知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已成为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渠道。创设实验情境的方式众多,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情境创设方式。科学教材中有一些内容比较抽象难懂,教师可以采用演示操作的方式展开学习活动。除了演示操作外,教师还可以将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与科学相关的名人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出来。

如教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观察叶》时,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个短视频,介绍不同季节、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叶子,使学生在视觉的冲击下,对叶子有全方位的了解和感知。然后,教师引入一个故事:“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为了研究昆虫的习性,拿着放大镜,趴在地上观察一群蚂蚁搬死苍蝇的过程,一看就是四五个小时,有的人说他是‘神经病怪人’,但正是这种认真劲,他才有了现在的成就。”……学生被法布尔的精神所感动,观察兴趣被激发,思维得到启迪。

创设情境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如将多媒体与问题探究结合起来,将实验操作与讨论交流结合起来,将故事讲述与学生发问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探究。

二、优化实验内容,明晰思维方向

实验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完善学生科学认知的重要手段。实验面对的是每一个学生,他们的认知起点、生活经历、兴趣爱好都是不同的,教师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教学,显然不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基于此,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师能够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内容开展实验,学生的学习欲望自然高涨。如果教师选择的内容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且难度系数过大,就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必然不会参与到实验操作中。优化实验内容,是科学教师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实验内容只有清晰、明确,才能帮助学生厘清思维方向,使学习活动才能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目前,中国音乐产业虽已经历百年历史,发展过程艰辛且曲折,且处于“百花齐放”、群芳争艳的阶段。然而,相对其他领域而言,缺乏全面、系统,且稳定的管理制度。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教师发现学生对桥不是很了解,于是开展制作桥的活动。首先,教师课前布置了一个观察任务:“大家见过哪些桥?它们有什么特点?请大家仔细观察身边的桥,并将桥的形状记录下来。”有了具体的任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实验伊始,教师准备了一盆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制作一座简单的纸桥,并提出要求“谁的纸桥放在水里不会沉没,就算成功”。设计实验时,教师选择的内容看似简单,只是制作纸桥,但要想获得成功是不容易的,因为制作的纸桥如果没有技术含量,很快就会沉没。所以,学生必须认真思考,仔细观察,才能设计出不会沉没的桥。

教材是学习的基础。教师在设计实验内容时,必须坚持“固本求变”的原则,深度钻研教材,筛选内容,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三、筛选实验材料,促进思维发散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材料是实验的基础,是探究教学的保障。准备实验材料是实验顺利开展的辅助条件。在准备实验材料时,教师要选择有结构的观察实验材料。有结构的观察实验材料,简而言之,就是这些实验材料必须能够在实验中发挥一定的作用,能够揭示实验现象。此外,这些实验材料还必须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契合,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在传统的科学教学实践中,实验材料都是教师准备的,学生只要参与到实验中就可以了,这样的材料准备方式,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确材料准备的原则和要求,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还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一举两得。

如教学《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时,教师给了两张记录表及被测量的物体——一个牛奶盒子、一条纸带、一支油性彩笔、一根小木棍。实验开始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他们提出疑问:“除了这些物品外,可不可以用手测量?可不可以用魔方测量?”学生的想法新颖,教师予以肯定,引导学生收集其他测量工具。在实验材料选择方面,教师突破常规,让学生自己准备测量工具,这样学习活动不局限于教师准备好的材料,学生的思维自然得到发散。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1]。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FPFD)包括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等,在中老年女性人群中发病率较高,是一类中老年女性的常见病[2]。但是大多数患者对FPFD认识不够,导致早期症状出现时未能及时采取治疗,进而错过了患者的早期治疗最佳时间,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3]。本研究将盆底超声应用于FPFD的诊断中,能较好的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现报道如下。

低年级的实验教学需要的实验材料还是比较多的,教师个人力量有限,应发动学生参与到材料的准备中。学生准备材料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参与科学探究,既增强了收集材料的能力,又使思维得到发散。

四、深化实验操作,实现思维升级

《科学课程标准》对实验操作有明确的规定:“实验教学要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实验的乐趣,领悟实验的精髓和科学的本质。”低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步入小学,还不适应小学的生活,让他们规规矩矩地坐在教室听课、识记、观察,他们很难做到。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抓住学生爱表现、好动的特点,引导学生参与到实验操作中,满足学生的需要,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取适当大小的心肌组织样本,加入适量的细胞裂解液,用匀浆机将组织样本破碎.随后置于冰上裂解样本15 min.接下来,将蛋白样品置于离心机中以12 000 r/min离心30 min后,将蛋白上清液转移至新的离心管中,加入上样缓冲液后100°C使蛋白变性,迅速放入冰中冷却,短时离心.采用标准牛血清白蛋白(albumin from bovine serum,BCA)定量方法对样本进行蛋白含量均一化后待用.细胞裂解液配方(以1 mL为例)如下:1 mL细胞裂解液,10µL磷酸酶抑制剂,10µL苯甲基磺酰氟(phenylmethanesulfonyl fluoride,PMSF).

如《神奇的纸》一课要求学生制作一个纸音盒,教师将制作步骤、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内容讲解清楚后,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制作纸音盒。学生纷纷根据自己的认知和兴趣爱好动手操作,但在实践操作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教师在巡视时适时点拨、指导,使学生顺利完成制作任务。实验结束后,教师让学生将作品展示出来,并说一说制作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在展示汇报中,学生对纸音盒的制作步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思维得到拓展,教学目标自然达成。

传统的实验教学具有模式化、固定化的特点,不利于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以从全局出发,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一步步完成各个环节。

两组患者术后术后住院天数、胸管留置时间、胸管引流总量指标比较,实验组较常规组均有明显改善(较p<0.05或p<0.01),见表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是新课标对科学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如何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教师深入思考。教师不妨从实验教学这个视角切入,借助实验情境创设、实验内容优化、实验材料筛选、实验操作体验等途径,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飞跃式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品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