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农村小学信息化教育现状与思考

 泉岭人家 2019-12-12

摘要

今年四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发展目标。教育信息化已然是一种大趋势。作为一名农村教育工作者,更能深刻体会到信息技术在缩小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但农村教育信息化起步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使得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进行分析,针对促进和提高信息化水平一些途径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农村教育 信息化教学 现状

引言

最早在1997年4月,信息化体系的概念在我国第一次信息化工作会议中正式提出。随着科学的发展、要求的提高,信息化、教育、计算机网络三者之间相互影响日趋密切。我国教育部部长在2000年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该会议的目的就是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并使我国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快速提高。会议中明确了将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并在2010年前,使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能够上网,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不能上网的学校也要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中小学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加快了教育信息化发展速度。然而,在经过了轰轰烈烈的软硬件投资和校园网建设之后,教育信息化、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在网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迅速普及和高速发展的今天,与国家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地方部门和学校对信息技术的作用认识仍不足;信息化和教育仍然是“两副面孔”。思想上不够重视、教师信息化素养不高、信息资源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仍存在。在此基础上对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师资力量薄弱

教育信息化需要教师素养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结合,并最终达到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目前,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短缺,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其中最重要的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不少主课老师更是身兼数职,教师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得不到有效保证。虽然有些学校在最近几年增加了相应的教学硬件设施,但教师极少能接受到专业培训,多数老师还是停留在“粉笔+黑板”的形式上进行日常教学,导致这些教师在教学方法和观念上都比较落后。此外,还有一部分老师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接受新事物的时间需要一定的时间,难以适应时代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使用,这些都阻碍了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二)教育信息化条件不足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教育信息化资源属于其中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直接影响信息化教育发展成效。在农村小学,由于教育投入不足,很多学校还没有配备信息化教学设备。有些农村学校虽然配备了设备,却不能实现联网,致使设备难以发挥信息化功能,资源不能得到共享,设备使用率极低。

此外,虽然一些条件较好的小学修建了专门的多媒体教室,并配备了计算机硬件设施,初步达到了信息技术教育需求。但是,学习这些硬件设施的使用方法往往也是一个负担。比如学校最近安装的一个互动课堂的硬件设施,花费了大量的经费布置,旨在解决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资源均衡问题。虽然在安装后相关部门通过电教管理人员进行了现场培训,但是由于设备操作的复杂性、深奥性,对于年龄大的老师确实存在困难。同样地,投影仪的使用,不仅需要学会使用电脑上大量的操作步骤,还需要准备配套的教学课件。这对于一些年龄大的老师,都需要反复操作、研磨才行。但因大量的教学任务需要完成,学习时间有限,致使信息技术装备的使用多数时间成了“空白地带”。大部分信息技术设备的使用也是偶尔的,浅层次的。

(三)缺乏必要的重视

由于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城市较落后,导致部分小学老师,甚至部分领导对教育教学信息化的思想并不是特别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仍旧采用的是以往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思想得不到突破。比如,在一些省里为学生开展的网络安全知识答题活动中,有些农村学校因为省时间,图方便,怕学生答不到相应的学分等问题,便自己组织老师替学生们网上代打相关试题。这明显背离了信息化教育的初衷。再次虽然很多学校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但因为部分村小规模较小,就没有配备相应的信息技术老师,于是相关的信息课程就被主课所代替,而这些所谓的副课就这样敷衍了事。甚至有部分教师还存在“教育信息化就是简单地上几节信息技术课”、“上公开课必须要用现代教学媒体”等认识误区,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针对上述存在的教育信息化问题的一些建议

(一)加大师资培训力度

鉴于当前农村中小学面临的师资力量不足问题,要想有效促进农村地区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笔者认为应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首先,政府应退出更为优惠的政策来吸引更多高校信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或将外来的信息技术人才引入到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来。教育部门不仅要从待遇方面入手,还应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实现对教师资源引入的市场化配置,至少从数量上应保证专任师资队伍的水平。另外,学校应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从技术水平和教学技巧上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市区级甚至全国的信息技术方面的比赛活动,给老师寻找机会走出去,多学多看,学校要为参赛老师创造条件并对获奖教师给予额外奖励,加大与教师考核、评优、职称晋升的连带关系。同时,学校应该加强考核力度,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使得教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在日常教学中主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从而更加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二)加强软件资源建设

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实施教育信息化的前提和保障,同时也是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基础。但软件资源建设才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充分发挥硬件设备功能的保证。根据农村小学自身情况,建议以区县筹建学校自建的方式开展软件资源建设工作。区县可以根据所辖中小学信息化水平、各个学科在信息化教育中的需求等、统一购置教育教学资源库,通过区县教育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区域规模越大,统一购置优势越加明显。同时学校要鼓励教师在工作之余制作具有农村学生认知特点和乡土特色的教学软件和课件,将这些自建的教育资源积累到学校的服务器上,利用学校校园网实现共享。此外,学校要经常举办信息技术方面的评比活动,加强交流合作,提高自建资源质量,将评比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作品进行积累、交流、分享。

(三)转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教育观念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要求我们首先要在思想、观念上进行转变、提高认识、最终才能得以应用。随着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最大的障碍就是传统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学校领导进行培训、参观、学习,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对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只有从学校领导层面引起重视,才能制定出适合学校自身的、切实可行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才会给教师提供更多培训和交流的机会,也才会加大信息化教学设备的投入力度。只有这样,学校教育信息化才能得到保障。同时,一线教师作为投身教学改革的教育工作排头兵,是学校信息化教学的实施者,也是教育信息化的推动者,因此,学校要经常组织一线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学习,加深他们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信息化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其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人才培养等都需要教育部门、企业、社会机构和政府的参与。随着信息化教学背景下的开放式教学在实践中的运用,相信它将会得到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为农村教学质量的提升注入新鲜血液,共同为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营建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