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普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练好书法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追求与愿望。 书法根据书写工具的不同,分为硬笔书法和软笔(毛笔)书法。经验告诉我们:小学生练习书法最好从硬笔书法开始(实用且易掌握),练好硬笔书法再练毛笔书法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果,练好毛笔书法也有助于硬笔书法的提高,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无论是练习硬笔书法还是软笔书法,都应当从临摹古代优秀书法碑帖入手,不临帖是不可能练好书法的。 在老师的指导下临习会少走许多弯路,节省更多时间…… 名家介绍: 王献之(344一387年),东晋人,字子敬,小名官奴,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王羲之第七子。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用功精深,别创新法,自创一格,兼精楷、行、草、隶各体,尤以行草著名。谢安任中书监总揽朝政时,献之出任长史,后又外任建威将军,吴兴太守。不久,又征拜中书令。死后由族弟王珉代其官,世人因此称王珉为小令,献之为大令。 王献之早年与表姐青梅竹马、情深意笃,却受累极隆的家族名望与才气相貌,深受新安公主的爱慕,被逼离婚另娶。献之自残双脚相抗议,仍然拗不过当朝诸公的强压,铸就一生的悲剧。“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王“便是琅琊王家,与谢安一族是东晋最知名的士大夫贵族。王献之更是才华卓越,年纪轻轻就当宰相(中书令),又是“驸马爷”,可惜43岁早亡,令人唏嘘。 王献之作品地位在南北朝时期,王献之的声望一度超过了他的父亲。时光流转,到了唐朝,由于唐太宗喜欢王羲之的作品,王献之受到了冷落。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二王父子,他们的待遇竟然天壤之别。唐朝宫廷征集的王羲之书法作品,装裱起来竟然有三千多卷。而王献之的作品,在唐朝的宫廷里,仅仅只是“仅有存焉”。三百年后,才迎来了王献之的时代。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留心翰墨,他是中国帝王中了不起的书法家,他购募古代先王名臣墨迹,并命朝臣摹刻了著名的《淳化阁帖》。 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墨迹在宋元时流传有两本:一为晋麻笺,在元代初期归著名书法家赵孟頫所得,定为王献之真迹;一为唐硬黄纸,后有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等人题跋,赵孟頫定为唐摹本,后人疑为柳公权所临,在宋代均有刻石。 该小楷娟秀,妙绝时伦。是练习毛笔小楷和硬笔书法的优秀范本。 临帖时注意要会读帖,通过观察范字了解其特点和规律,然后对照临摹,可以硬笔和软笔交叉练习,要求越像越好。 硬笔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