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除了《丁丑劫余印存》,只有它才能称得上是“印谱之王”

 lj0279 2019-12-13

哈喽!大家好!

上一期靠“谱”的事我们说了,

文人篆刻的集大成之作,印谱之王——《丁丑劫余印存》,

今天金石君要给大家介绍的是,

印谱中的另外一王——《十钟山房印举》

都说一山不容二虎,

但是如果您了解了这本印谱,

您就会知道为什么它也被封为“印谱之王”了,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此谱开集各家收藏古玺印于一谱的先例,

其中一共搜集了10484方古玺印,

以古鉨、官印、周秦印、金玉陶骨、巨印、

五面印、六面印、套印、两面印、

姓名印、鸟虫、吉语、图案印等三十举分类编次,

而且方方皆为精品,没有一枚伪印,

可见当年其编制者在编制

如此前所未有的鸿篇巨制时

极为严谨的治学态度,

称得上是中国印学史上一部空前绝后的巨著。

陈介祺(1813~1884), 中国清代金石学家。字寿卿,号簠斋,晚号海滨病史 、齐东陶父。山东潍县(今山东潍坊)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他嗜好收藏文物。著有《簠斋传古别录》,《簠斋藏古目》、《簠斋藏古册目并题记》、《簠斋藏镜全目钞本》、《簠斋吉金录》、《十钟山房印举》、《簠斋藏古玉印谱》、《封泥考略》(与吴式芬合辑)。

其次,他的编制者陈介祺也十分了不起,

42岁的陈介祺告病辞官,那正是晚清的多事之秋。

他是晚清顶尖金石学者、收藏家

他一生收藏了三代及秦汉印7000余方,

这个数量,放眼望去整个清代收藏界无人可及,

但他的梦想是收藏一万方古印,

所以在潍坊有一座“万印楼”。

《清史稿》对于陈介祺的收藏成就

有着高度的评价:“所藏钟彝金石为近代之冠。”

后更是集合李璋煜、吴云、吴式芬、

吴大澂、李佐贤、鲍康等诸家藏印,

可以说是一部集晚清所存最精最全的

古玺印于一谱的奇书。

陈介祺自同治十一年开始辑拓《十钟山房印举》,

至其卒年光绪十年(1884),

历时十二年,殚精竭虑,苦心经营,

倾其一生心力辑录而成,

印谱的编纂采用了举类分列的编排方式,故名“印举”。

 《十钟山房印举》套装共4册,

刊行之后,先后有50册、

191册、194册等不同版本。

今天金石君搜集了7种

不同版本的《十钟山房印举》,

大家可以看看。

《十钟山房印举》各种版本

△清同治十一年(1872)陈氏十钟山房钤印本10函104册

光绪九年(1883年)钤印本 20函191册

清钤印本白纸 线装 2函13册

六吉棉连纸 线装 20册 2函 

署年:清光绪间钤印本

连史纸线装 12册

署年:民国十一年(1922)商务印书馆影印

民国石印本

民国十一年(1922)上海涵芬楼影印

在这么多版本的印谱中

光绪九年钤印本 (20函191册

在2015年9月的日本东京中央秋拍上出现过,

金石君找到了关于介绍这套印谱的视频
大家可以了解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