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十三势精解4-2 4、按劲 按劲甚为巧妙,变化亦多。按有按兵不动之势,有听劲之用。按的人体对应窍位是膻中穴,属肺经。按之劲为下掤劲,有沉的功用。在沉劲之内,含有牵动之势,可使对方足根浮起。按劲变化甚多,按而向前进,则为掤劲:按向左右,则为捋劲;按而合之,则为挤劲:而用按得势,则成为放劲。按之特点,有粘定而不使逃脱之能:且按中又藏有手指之功,为太极拳擒拿法之一,因而按有单按、双按之分,以掌根为主。 按以顺步为得势,按中不仅有开合之意,并要含有由上到下、由前到后之一立体圆圈,如仅直按,既无效,又易为人所制。还有,按之开合,须手足相应,前进后退有升降之势。功深者用按法,以起步为虚,落步为实,虚为引,实为发。按之时间亦需注意,不可过快,过快易被人借劲。当借腰腿之前伸,蠕蠕而动,人必觉受制而无所施为了。至于按的身形与神气的要求与挤相同,不再赘述。 以上所论之掤、捋、挤、按,为“八法”中之四正手,有相互为用,善于变化之妙,须下苦功夫得其真谛。王宗岳《打手歌》称“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可见它的重要性。其奥妙在于微微转动中,已变化劲路。概括而言,掤、捋近于走,挤、按近于粘。分别而论,掤之成分大多为运劲,捋之成分大多为蓄劲,挤之成分大多为接劲,按之成分大多为发劲,况且又在圈内,如能将此四手练得式式圆满,不生棱角,而且身形和顺,伸舒自如,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周身均能沾粘连随,感觉灵敏,毫无拙力,则无须采用其他手法,亦能得机得势,足以应敌。然而为顾全万一越出圈外,加以补救计,那么运用四隅手是最好的方法,它能使越出圈外之身手复归于正。此四隅手,就是采、挒、肘、靠四劲。现继续分述于下。 5、采劲 采,可称为反方向的挤劲,即以手执人之手腕或肘部往下沉采。人体的对应窍位是性宫、肺俞两穴,属大肠经。采的效用与捋近似,欲使对方重心已向前时,乘势使其前倾。采法是由上向后下斜而采之,也非仅用手采,须用腰腿劲加以意气而采,采如得势,能使人头昏目眩,脑部受到震动,足根浮起,人往前冲。亦可采后即发,拳式中海底针即用采劲,后接以扇通背,也即采后随发之意。因此用采劲时不可过轻,过轻易被人借劲,不采便罢,采则采足,方能达到预期的目的。采亦不能同时采两边,采两边更易被人借力。采时必须头悬身正,沉腰坐腿,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气沉丹田,眼神下视。拳式中有抱虎归山之转身采、野马分鬃之斜采、倒撵猴之分采等。 6、挒劲 挒,有挡开和转移之意。人身的对应窍位是丹田穴,属脾经。挒劲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挒,是指两手转移对方的动向,向斜前方或后侧方,用捋与合的惯性原理,使劲由顺变横,形成一左一右、一上一下、一前一后的旋转力,使己顺人背以击发人的方法。其中亦有反关节之意。挒时要快,要干脆,要使人猝不及防。挒法有挒、左挒、正挒、反挒等。拳式的野马分鬃,是典型的挒法。广义的挒,是指击劲,此与发放之劲不同,在求击中而不求击倒,用时须有开合、对衬之能。拳式中用此类挒劲的很多,如撇身捶之翻挒、栽捶之下挒、玉女穿梭之掀挒、上步七星之合挒等等。 7、肘劲 肘,是小臂内屈用肘尖或肘之四周向外击发的劲。人体的对应窍位是肩井穴,属胃经。肘为击人之二道防线。肘较手为短,而较手为猛,在与对方距离过近,用手不得势时,则用肘为宜,可直攻人之要害处,利害非常。发时须与膝相合,身正顶悬,沉肩垂肘,眼神注视对方,用腰腿向外击出。肘有宽、窄之分,宽指肘之四周,窄指肘尖,宽面伤人较轻,窄面伤人较重,幸勿轻试之。击法以项、挑、拐、压为主,有拦腰肘、穿心肘、下采肘等,穿心肘为毒手。拳式中如肘底捶、翻身撇身捶、高探马、左右打虎等均含肘法在内。需要注意的是,此劲虽猛,用不得法,亦易为人所借力。 8、靠劲 靠,是肩、背等部位在任何角度下向对方所发出的劲,一般以肩为主。人身的对应窍位是玉枕穴,属胆经。靠多用于比肘离人更近的时候,其势又比肘更猛。如善用靠,则身矮力小之人,可胜身高力大之人。靠为击人之第三道防线。靠多用于己肘被闭而不能发劲之时。用靠,必须顶悬身正,肩与胯合,用腰腿劲加上意气靠击之。 用靠劲,先要化得合法,靠时要快,劲要整,目标要明确。靠之种类较多,在上为肩靠,在下为膝靠,迎面为腹靠,转身则为背折靠,皆以腰胯为发动之轴心。如以肩靠人,须顺步插入其裆内,斜而向下靠,不可平行而出,否则难奏效。另外,还要注意防护己之面部及臂部,必须以另一手置于用靠之手臂肘弯处,则上可护面,下可防撅用靠之手臂,比较安全。拳式中有提手上势转白鹤亮翅时左转上步斜靠、斜飞式之七寸靠、云手之横靠等。 总之,太极拳是以掤、捋、挤、按四正手为经,采、挒、肘、靠四隅手为权,经权互用,方圆相生,为太极拳严密的规范与结构。一般必先经过方圆参半的阶段,待到功夫稍进,则四正手常显露,而四隅手愈隐微。可以不常用隅手,而不可以不善用隅手。如能将隅手隐而不显,遇有空隙瑕疵,立刻出现,奇正变化,方为上乘功夫,也符合太极阴阳两仪的理论。 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