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珍惜生命、尊重死亡——记2019之感悟

 一曲笙萧 2019-12-13

本文参加了【难忘的2019】有奖征文活动

北方的3月,还是春寒料峭的天气,一个很平常的午后,突然就接到了爷爷病危住院的消息。

82岁高龄的老人,脑梗、心梗并发,紧急送入了重症监护室抢救。

爷爷身体向来硬朗,一辈子没得过大病,没做过手术,就是到了晚年有一些慢性病,这次突然脑梗、心梗,与近年来的高血压脱离不了干系。

一大家子慌了神,纵然在医院跑前跑后一刻不停,也对病情无济于事,如这医院中奔走的每个人一样,只能用渴望焦急的眼神望着天神般存在的医生,既怕、又期望,听他口中吐出命运好坏的宣判。

几番病危、抢救,最终趋于稳定。爷爷用上了呼吸机,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留在了重症监护室,只有每天下午半个小时的探视时间,其他时间家属不得探望。

没想到这一躺,大半年的时光就静静流逝了。

意识是早就清醒了的,只是无法言语——气管切开、带着呼吸机的人又怎么能说话呢?因为病情,老人左半侧身体失去知觉无法移动,右半侧身体有知觉,但手被绑住了,据护士说,他总是发脾气想要拔掉身上的那些管子。于是这样一个意识清醒的人,就日复一日地躺在ICU纯白的病房里,无法移动、无法交流,没有任何外界信息输入,自然也没有信息输出,甚至连偏偏头都不可以,只能盯着头顶上方那一小块纯白的天花板,思维放空、凝滞。

每天下午4点的探视时间,总是有很多病人家属涌进这道窄窄的走廊,隔着玻璃墙看望自己亲人的情况,病人的床位通常是倒对着的,他们看不见外面的情形,我们也只能看到他们小部分后脑勺和身体上连着的治疗设备。我隔着一整扇玻璃墙看着爷爷,他安静地躺在那里,身上盖了一个白被单,突然,他唯一能活动的右脚动了动,抬到左腿上摩挲了一下,似乎是有些痒,在做下意识挠痒的动作。身边的亲人惊喜:“看,老爷子动了。”

大家一片喜气洋洋,当初的焦急、慌乱都在长久而重复的时光中淡化了,不仅已经接受了这个事实,还已尝试将它纳入日常生活中了。他这一个小小的动作,就足够我们这群人彼此安慰:“他恢复的不错!”

我看着完全无法自理的爷爷,突然想到了从前的一件小事。那时我上初中,在爷爷家借宿,有一天家里来了个乞丐,试图讨要些钱财,爷爷见他年龄尚轻,身体完好,却以乞讨为生,心底生出些恨其不自立的心情。他让这人把我们家院里的一堆碎砖都搬出去,清理干净,附上几句劝告,然后才给了他50块钱,竟硬是让人家凭一身力气换了“酬劳”。爷爷的这种做法,正反映了他做人的品格,因为他从前是名军人,退伍后官至处级退休,一生都是自立自傲的。

可现在呢,这个一辈子自立自傲的人,却只能无助地躺在病床上任人摆布,身无寸缕、半身不遂、呼吸受制、无法进食、不知今夕何夕……我特别难过,我知道他平日爱看新闻、爱读报,数十年如一日地定点收看天气预报;他爱外出,开着他的三轮摩托车四处去采购东西;他脾气不好,但对奶奶却很温柔,每天要絮絮叨叨地说很多话……这简单的一切,如今都成奢望了。我恍恍惚惚地想,失去生命与失去生命尊严,到底哪个更重要?

台湾作家琼瑶女士在79岁时给自己的儿子写了一封信,叮嘱道:不论我生了什么重病,不动大手术,让我死得快最重要!在我能作主时让我作主,万一我不能作主时,照我的叮嘱去做!不要把我送进“加护病房”,不论什么情况下,不能在我身上插入各种维生的管子。

在生命的尾声,她平和而坦然,所求所愿不过体面低调地离开。她说,要“珍惜生命,尊重死亡”,从前我可能只理解什么叫珍惜生命,此刻我才略略懂得,什么叫尊重死亡。换位思考,身处信息时代,我们离开手机半小时都觉得浑身不自在,倘若突然只能盯着一块天花板,不知晨昏地平躺数月,想必都要发疯了吧。偏偏还无法拒绝——口不能言、手不能动,这种无力感想想就令人生不如死。

外面一群全心尽孝的儿女,真的能懂吗?

回家后,我与父亲商议,是否应该把爷爷转移到普通病房,既然病已经没有治愈的可能,不如让爷爷在生命的最后享受亲人陪伴、照顾的时光,总比一个人躺在陌生的环境里强。父亲也是叹息,医生说了,现在离不开呼吸机,如果转移到普通病房,就等于默认放弃治疗。

放弃治疗。多么沉重的四个字,即使每个人心底都有了最坏的准备,可谁又肯先开口呢。

只要“活着”,无论是哪种方式,就能安抚所有人的心灵。

时光渐入了秋。

10月的尾声,凌晨接到电话,爷爷走了。走的时候身边无人陪伴,等我们赶到医院,只见一床白单,映在一室惨白的灯光下。

悲伤,恸哭,然而这一刻,所有人无愧于心,毕竟大家贡献了所有的财力、人力,将老人的生命延续了半年之久。大家互相宽慰:“老爷子也是解脱了。”

是真的解脱了啊,脱离了这纯白的牢笼,飞向自由。

葬礼按流程举办。当天在殡仪馆,有另一家人放声痛哭,亲人几度晕倒,我想,这一定是突然意外离世的亲人,家人未曾料到,所以才会那么痛、那么伤。反观我们自己,沉默,平静,井井有条,7个月之久的时间已让我们做足了心理准备,脑中绷着的那根弦,是随时等待着断裂的。甚至连84岁的奶奶来到殡仪馆告别爷爷时,也只是静静地望着,没有只言片语。

2019年,经历了一场生命的告别,方才懂得世事中诸多的残酷与不得已。在生活的洪流中,我们也不过是一叶小小扁舟,度过了风浪,很快就能继续稳稳地驶入自己的航道。只是我会记住那句“珍惜生命、尊重死亡”,在有限的年华里做自己喜欢的事,也不枉人间走一回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