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好的告别》| 面对衰老和死亡,只有坦然地面对才是智者的选择

 月和小屋 2021-04-21

《最好的告别》|在人的一生中,除了生死,其他的都是小事

原创/静月荷

导读:

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因而生命就显得尤为珍贵。然而,有时候突如其来的变故、猝不及防的意外,都会让生命面临考验。

在面对生与死考验的关键时刻,在面对亲人即将离去的悲痛中,谁也不愿相信:一个鲜活的生命、一个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生命、一个还没有活够的生命,怎么就会被按下“暂停键“,任其生命一点点消失呢?

有人说:除了生死,其他的都是小事。此话不假,唯有活着,一切才有可能。而生命一旦离去,谈什么就都是空的了。

01.意外和明天不知道哪一个先到

那是一个周末,已经退休的林叔,正在学做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头天晚上林叔给女儿打电话,说他和老伴想外孙了,让他们带孩子回家玩一天。

这不,林叔早早去菜市场买回鱼和虾,还有许多水果,他和老伴忙前忙后张罗着。当女儿女婿带着孩子回来,老两口脸上笑开了花。

林叔以前工作忙,对孩子的事情很少操心,如今闲下来了,就想和孩子们多处处,享受天伦之乐。

忙碌了一天,尽管有点累,可林叔很开心,觉得这才是生活。他和老伴商量:平时女儿他们那么忙,以后我去接乐乐(外孙)放学,也可以给他们减轻点负担。

说:这样挺好,权当锻炼身体,只是不要把你累着了。

林叔说到做到,他每天按时赶到学校,接孙子放学。孩子中午在学校吃饭,每天也就接一次。好在学校离他们住的地方也不远,就一站路程。

一晃几个月过去了,大家觉得这样挺好的。林叔每天把接孩子放学为一件大事,雷打不动。没事了就在家练练毛笔字,还想以后教外孙女书法呢。

一天中午,两位老人正在家里午睡。突然电话响了起来,正在睡梦中的林叔,赶紧起身,去客厅接电话。

那天也不知怎么搞得,林叔脚下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后脑勺正好磕到了桌角上。听见动静,老伴赶紧起身,把摔倒的老林扶了起来。老林忙说:没事,没有摔着。

下午,老林还坚持去接孙子放学。老伴看老林的状态好像没什么事,也就没太在意。女儿是晚上八点多走的,还说让父亲以后要小心。

晚上十点钟的时候,老林感觉头有些晕,还出现了轻微的恶心症状。老伴觉得不对劲,赶紧拨打120,送老林去医院。

02.所有的手术都是有风险的,只是人们愿意相信手术一定会成功

老林CT检查结果出来了:脑部有出血点,血块形成的位置不好,压迫到了神经,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引起瘫痪。医生建议,手术清理血块。

第二天一大早,女儿女婿也赶到医院,一家人正在商量:要不要采取手术。那时的林叔是清醒的,他说:不碍事,不用手术,打几天针应该就没事了。

女婿和医生长谈了一次,问能不能保守治疗,用药物化解血块,再慢慢吸收掉。医生说:这种可能性不大。如果不及时手术,病人就有可能瘫痪。到那时,会给家人和病人生活带来许多不便。 

入院时,林叔住在普通病房。他反对手术,觉得用药物治疗就行了,手术风险太大。

可是,医生说的后果,又让家人不甘心:才60多岁的人,后半生才刚刚开始。如果以后瘫痪在床,那还有什么生活质量?

老伴和女儿开始做林叔的工作,希望他配合治疗。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最后林叔同意做手术,他不想让老伴和女儿为他的身体担心。

医生也说:这种手术有风险,可比起瘫痪的后果,手术还是值得做的。毕竟,不做只有瘫痪一种可能,如果手术成功了,病人后面几十年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带着对手术成功的希望,林叔同意手术,老伴也在手术单上签了字。进手术室的那天早上,林叔满怀希望地说:没事的,手术完了我就能很快出院了。

手术进行了6个多小时,术中医生又让家属签了几次字,大家的心情变得异常紧张。林叔从早上8点钟进的手术室,到下午2点多才被推出来。医生说手术很成功,病人要留在ICU观察。

从手术室出来,林叔身上插上了管子,各种检测仪器不停地闪烁,显示病人的生命体征。

当林叔从手术室里被出来的那一刻,老伴就开始后悔:如果不做手术,老头子人是清醒的、也能正常说话。如果手术不成功,那等于是害了他。老伴的担忧只能在心里默默地藏着,不敢说与女儿听。

03. 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如果,一切都不可能提前预知

手术后,林叔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医生说,等麻药过了,病人会慢慢清醒过来。后来,林叔醒了。医生说:病人血不好,要在ICU病房里多待一些时间。

老伴在医院想要多陪陪老头子都不行,只能隔着窗户看着他。等时间到了,才能进去和林叔说会话。老问他好不好?老林只是摇头。老伴宽慰他说:等过了危险期,转到普通病房就好了。

老林睁开眼睛无奈地看一眼老伴:你放心,会好起来的。

在医院里的时间,总是过得很慢。前后二十多天了,林叔还没有从ICU病房里出来。

医生说:手术是成功的,只是病人免疫力不太好,有轻微感染。他要能挺过去就没事,如果低烧持续不退,就比较麻烦。

老伴天天祈祷,希望老头子平安无事,能渡过这一劫。女儿女婿也天天往医院里跑,可每天只有一个人能进去看望老人。

大家都很着急,可是又能怎样?在医院就得听医生的。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清楚:任何手术都是有风险的。当医生让你在手术单上签字,就要有承担可能出现风险的心理准备。

可是,大部分人在签字时连内容都没有看。关键是那个时候,谁会静下心仔细阅读呢?以为那是医院例行公事,毕竟手术成功的几率还是很大的。

就像女儿剖腹产手术,你能因为手术有风险不签字吗?所以,人们还是愿意相信医生有能力把手术风险降到最低。

可是,一旦手术没有朝着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会怎样呢?病人遭受了手术的痛苦最后还是走了,这让活着的人怎能心安?

人们不禁会想,如果当时没有选择手术,而是保守治疗,也许病人就可以少遭许多罪,还可以在最后时刻,享受亲人在身边的安慰。

可是,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如果,一切都不可能提前预知。

04.一个人从生到死也就是一个过程

四十多天时间,在健康人眼里,也就是转瞬即逝的几十天。可对于林叔一家人来说,就显得太过漫长。

林叔入院之前是一个身高178CM、体重78KG,身材健硕的人。从摔倒到住院,也就几十天时间,林叔整个人看上去,已经瘦得判若两人。

当医生告诉家属:病人的各个器官开始衰竭,他们正全力抢救。老林的家人心痛到不能言语,他们真的无法接受这个现实。

可是,该来的是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家属要求,能不能把病人转到普通病房,让他们好好陪陪老人?

医生拒绝了:他身上插着各种管子,如果搬动可能会加速病情恶化。

当眼睁睁地看着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一点点被病魔耗尽。对身边的亲人来说,是一种怎样的折磨?

最后,还是老提出:把老头子身上的管子都拔掉,让他住到普通病房。他们只想在老人最后时刻,好好陪陪他。

拔掉了各种检测仪器,老林像是被解放了一样。尽管病人已经很虚弱,但他还有意识。他闭着眼睛,嘴角露出了微笑,像是对大家的回应。

病人已进入生命倒计时,但有亲人陪在身边,林叔心里踏实多了。女儿从家里拿来父亲生前最喜欢的衣服,给父亲穿上。老伴把老人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像是准备赴宴、又像是参加重要会议一样。

最后时刻还是到了,老林突然从昏迷中醒来,他看着身边的亲人,眼里涌出泪水,断断续续地说:对不起,让你们失望了……

林叔看向老伴,眼里是满满的不舍:好好活着,要看着乐乐上大学……

别哭,照顾好你妈……这是林叔说得最后一句话。

女儿握着父亲的手,已泣不成声。

写在最后:

生与死是人世间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就像有生就有死。可是,当新生命到来的时候,带给人们的是喜悦和幸福;而当生命离去的时候,却是那么让人悲痛欲绝。一个人到底要有怎样的修为,才能做到在面对亲人离去时,能平静地接受?

村上春树说的:我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

就像前文中的林叔,在他摔倒之前,他觉得自己的生命是那么旺盛,一切都还可以重新开始。

可是,脆弱的生命经不起一点意外的伤害。当不可预知的风险来袭时,人们没有一点心理准备。只有当伤害来临时,才知道痛苦是真真切切的,是无法逆转的。

尽管有那么多不舍,那么多无奈,可受伤的身体再也无法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其实, 面对衰老和死亡,没有人愿意做好准备,也没有谁愿意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大多数人在面临死亡威胁时,都会努力抗争一番。

美国著名外科医生,哈佛医学院教授,阿图·葛文德在他的《最好的告别》一书中,通过自己在行医生涯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对死亡的思考,提出了该怎样正确面对生死。

阿图在工作中,曾经治愈过无数病人,也见证过许多人的离世。特别是在面对患病的亲人,到底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选择?

在书中,作者提出当一个人大限将至时家人应该做的二种正确选择:那就是尽力治疗和善终护理。

作者指出:对于重病患者来说,除了单纯地延长生命,还要考虑如何减轻病人的痛苦,并尽量满足病人的内心需求,这才是对患者最好的尊重。

当然,对于通过治疗可以挽回生命的,就应该积极配合医生尽力治疗;而对于危重病人,特别是需要上各种器械才能延长生命的,最好就不要治疗了。因为,过度治疗不仅徒增病人痛苦,可能连和亲人最后说再见的机会都没有了。

而如果选择放弃治疗,有家人陪在病人身边,不仅能给他们最大的安慰,还可以让病人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让患者平静、安祥地离开这个世界,不仅是对患者,也是对亲人的最大慰藉。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