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孝顺父母,就是顺其心意

 龙泉清溪 2019-12-13
文|新咖醉文化
中国文化中,孝顺是一切道德的基石。不论是在传统社会中还是现代社会中,一个人的道德水准是和他对父母的态度息息相关的。俗话说:“不孝之人,不可为友”。
一个人不论是多么的光鲜亮丽,倘若说在中国社会中沾染上了不孝的名声,那么这个人就会在一切的社会关系中失去别人的认可。在传统社会中,孝顺对于一个人乃至是一个国家都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从来都是以“仁孝”来安身立命,不论一个人是忠诚还是奸诈,或者是逢善便为,还是恶贯满盈, 孝顺都是评价一个人的关键品行。如果一个人为人友善,事事都做得体贴得当。
但是在家中对自己的父母却是没有尽到自己的孝道,那么这样的人一样会被千夫所指。而相反的是,如果一个人平生作恶多端,不过在家中对自己的父母确是俯首帖耳,甚至来说他做到了平常人所不能尽的孝道,那么这样的人就算是被称为一个坏人,因为尽孝的缘故,也会得到他人的一些体谅。
这种事情在中国,尤其是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是屡见不鲜的一种社会现象。由此可见孝顺在社会道德中是处于多么重要的一个地位。但是孝道究竟是什么呢?孟子有两句话说得很是透彻:“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通过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我们就能够对孝道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孟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在父母面前不能够称为是一个合格的儿女,那么这个人根本就不配为人。这种把孝道直接和做人的根本相联系的说法,可以窥见到在古人的心目中,孝顺是有多么的重要。
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上有所立足,那么前提就一定是尽自己应尽的孝道,这是不容置疑的一种硬性标准。不论是任何一个人对于自己的孝顺都要有所自省,否则容易在做人上留有相应的污点。
而要怎么做才能够算是尽到了基本的孝道呢?对于父母来说,一个人不应该在成年后让自己的父母对自己太过担忧,所以孔子才会说:“父母唯其疾之忧”,就是说让自己的父母只是因为自己的生病而流露出忧愁。
从这样的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出,做子女的就是不能让父母因为自己太过操劳,在能够自立之后,我们也要早日地担负起家庭的重担,让父母能够尽早的颐养天年,这就是传统社会中对于孝道的基本要求。
而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在应该自立的年龄,却仍然在家中做着一个“啃老族”,对于父母的辛劳丝毫不觉得羞愧,这种人就是没有做到子女应该做的本分,也就是“不得乎亲”了。能够对于恩养自己的父母早日的负起赡养的责任,这才是一个人能够做到的道德基础,也正是有了这样的道德基础,才能够进而谈论“做人之道”。
“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既然一个人的根本就是孝顺,那么在孝顺中的根本是什么呢?孟子就点出来,子女对待父母的孝道,最为注重的就应该是所谓的“顺”。顺是一个人很难做到的事情,不论是对于朋友还是对于别人,一个人总有自己对事情的见解和生活的态度,而每个人都因为三观的不同,很容易就产生分歧。
在朋友之间产生分歧时,一个人就很自然的会坚持自己的观点,对于别人的观点大加抨击。但是作为子女来说,对于父母是要摒弃掉自己所谓的“不同”,一切都要顺着父母去做事情,这样就是传统社会中所认可的孝道。
一个人绝对不能够对父母有所忤逆,这样逆着父母的行为举止,会让父母觉得寒心,古语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正是因为父母为了子女付出了太多,所以一个做子女的绝对不能因为自己取得的一些人生的成就就对父母有所看轻。
一切的“不顺”态度都是自己认为比对方要高明,但是在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中,这样的“自以为是”是站不住脚的。不论你有多么高深的文化,或者是腰缠万贯的财富,这些都是建立在父母含辛茹苦把你养育大的前提下。
没有了父母的养育之恩,一个人根本就没有追求成功的资格,更何况是在父母面前炫耀自己的才能呢?所以在孝道中,只要做到了“顺”,那么就不会有所失,而只要能够在父母面前“有所得”,那么就一定能够在做人上立足脚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