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病科临床与科研成果颇丰,多篇论文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和重要国际会议发表和录用。在hepatology等杂志发表的文章数量为:2012年18篇,2013年16篇,2014年11篇,2015年已经发表了11篇文章。在即将召开的2015年美国肝病年会(AASLD)上,有11篇摘要被收录,其中高沿航教授的研究结果将在大会分会上作口头发言。以下是入选AASLD的11篇摘要译文展示。 慢性酒精喂养抑制ALDH2基因敲除小鼠中ConA诱导的T细胞应答及肝炎(高沿航,高斌,等) 乙醛脱氢酶2 (ALDH2) 在酒精代谢中氧化醛类的功能广为人知。人类最常见的单点基因突变即为ALDH2的失活性突变,导致酒精摄入后乙醛在体内积聚,这一突变绝大多数在东亚人群中发生。然而,对于ALDH2基因缺陷个体,乙醛积聚对机体T细胞应答及T细胞肝炎发生有何影响尚不清晰。酒精喂养野生型及ALDH2基因敲除小鼠6周,然后给予注射ConA,观察肝损伤及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ConA可以迅速诱导T细胞肝炎的发生,肝脏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与人类肝炎病毒诱导的T细胞肝炎相近。与酒精喂养的野生型小鼠相比,酒精喂养的ALDH2-/- 小鼠经ConA注射后,ALT水平较低,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较轻,肝脏坏死面积较小;同时,细胞因子IFN-γ, TNF-α, MCP-1, IL-4, IL-6, IL-10, IL12p70呈现更低水平表达。肝脏活化的IFN-γ, IL-6, IL-4下游信号中的信号转导子及转录激活子通路中的(STAT1, 3, 6)变化趋势与细胞因子相一致。进一步研究发现,酒精喂养的ALDH2基因敲除小鼠有更高的皮质酮水平,预先给予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RU-486抑制内源性糖皮质激素活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重ConA诱导的ALDH2基因敲除小鼠的肝损伤。慢性酒精摄入可以使ALDH2基因敲除小鼠有更高的皮质酮水平,这一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ALDH2基因敲除小鼠体内ConA诱导的T细胞应答及肝炎。由此,如若ALDH2基因缺陷个体过度饮酒可能会导致体内的T细胞应答下降,对肝炎病毒更加易感且不易清除。 干扰素λ4 ss469415590分型有助于指导1b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疗决策(吴瑞红,牛俊奇,等) 新近,IFNL4 ss469415590(TT/ΔG)被发现对非裔慢性HCV感染者干扰素利巴韦林的疗效预测作用优于慢性rs12979860。并且发现该多态性位点的突变型等位基因(ΔG)能编码全长IFNL4,产生有活性的蛋白,而野生型不能产生IFNL4蛋白。本研究拟研究该基因多态性对中国汉族HCV感染者疗效的预测价值。一共576名患者被纳入,包括447位慢性HCV感染者和129位自发清除患者。ss469415590 基因分型采用质谱法获得。447位慢性HCV感染者中,328位接受了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治疗的患者用于分析该多态性与疗效的关系。结果发现自发清除患者相比于慢性HCV感染者有更高比例的TT/TT基因型频率(95.3% vs. 88.8%, P =0.027)。1b型慢性HCV感染并携带TT/TT型患者的病毒载量显著高于ΔG等位基因携带者。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s469415590基因型是影响1b型慢丙肝患者获得SVR的独立影响因素(OR=3.247, 95% 置信区间= 1.038–10.159, P = 0.043)。特别是对于那些病毒载量高于4×105 IU/ml的患者,如果携带有ΔG等位基因,92.9%的患者不能获得SVR,显著高于TT/TT基因型患者(64%,P=0.034)。ss469415590与2a型患者各期应答率无显著相关性。此外,我们发现ss469415590位点与rs12979860位点完全连锁不平衡。IFNL4 ss469415590 TT/TT基因型利于丙型肝炎病毒的自发清除和干扰素治疗诱导的1b型病毒清除,而与2a型患者的干扰素治疗后的病毒清除无关。对于1b型、高病毒载量的患者,ss469415590基因分型可用于指导治疗决策,如果为 ΔG等位基因携带者,等待无干扰素的小分子直接抗病毒药物会是更好的选择。 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过程中ITPA基因多态性可预测贫血但不能预测治疗效果(迟秀梅,牛俊奇,等) 慢性丙型肝炎(HCV)治疗过程中,有研究者利用全基因组研究发现肌苷三磷酸(ITPA)基因(rs1127354,rs6051702)两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在治疗的早期阶段对利巴韦林诱导的溶血性贫血具有保护作用。本项研究将针对采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的治疗的一个大型初治慢性丙型肝炎治疗队列的病人,分析这两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对患者贫血指标及治疗效果指标(持续性病毒学应答,SVR)的影响,评估这两个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是否可以作为利巴韦林诱导的贫血或者病毒学应答的预测指标。采集351例初治HCV患者的全血DNA。所有患者均来源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接受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联合治疗的患者,所有病人没有任何其他干扰素为基础的治疗史。C20orf194 基因的rs6051702位点,ITPA 基因中的rs1127354位点和IL-28B基因中的rs8099917位点序列信息被检测。治疗过程中检测血红蛋白定量(Hb)、病毒定量等治疗指标。利用逐步多变量回归分析,对基因多态性指标与血红蛋白下降及治疗效果进行相关因素分析。ITPA 基因rs1127354位点次等位基因型(AC/AA)在联合利巴韦林的治疗的第四周能够防止血红蛋白下降(P = 2.65×10-4),对贫血具有保护作用。rs6051702位点多态性对治疗4周时的血红蛋白下降(>3g/dL)无关(P = 0.861)。rs1127354次等位基因在治疗早期是很好的独立的保护血红蛋白下降的因素。这种ITPA的基因型在整个72周的治疗过程中都能降低贫血的发生频率,但是与持续性病毒学应答并没有关系。ITPA 基因多态性对丙肝治疗过程中利巴韦林导致的血红蛋白下降有重要影响。rs1127354基因多态性能够预测HCV患者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过程中引起的贫血,但是不能预测治疗效果。 乙醛脱氢酶2(ALDH2) rs671基因多态性与乙肝患者肝癌风险增加相关(孙晶,牛俊奇,高沿航,等) 原发性肝癌在中国常见肿瘤中排名第二,所致死亡人数占世界范围内因肝癌死亡人数的51%。在中国,多达80%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所致,但其致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众所周知,乙醛脱氢酶2(ALDH2)在酒精代谢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乙醛代谢中起关键作用,ALDH2基因缺陷为至今人类最常见的酶基因缺陷,而其主要分布地区位于东亚,与HBV流行区在地理分布上有很好的正向联系,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仍不清楚。目前的研究中,我们进行了一项中国东北地区汉族人ALDH2 (rs671, rs10849970 ,rs886205) 基因多态性,饮酒与HBV相关原发性肝癌风险的关联的病例对照研究。本研究共纳入930例研究对象,包括102例慢性乙型肝炎,264例乙肝肝硬化,281例乙肝肝癌和283例健康对照者。用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OR值和95%可信区间。ALDH2 rs671有3个基因型,野生型GG,突变纯合型AA,杂合型GA。ALDH2 rs671在四组中基因型频数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携带AA基因型者是肝硬化的危险因素,GA基因型者与GA+AA基因型者是肝癌的危险因素,等位基因A与肝癌易感性相关;与肝硬化组相比,GA基因型与GA+AA基因型是肝硬化发展为肝癌的危险因素。ALDH2基因rs671与rs10849970构成的单倍型与乙肝相关慢性肝脏疾病临床结局相关,携带A-A单倍型者较G-A单倍型者更易进展为肝癌(P<0.05)。饮酒与ALDH2 rs671基因多态性无交互作用影响肝硬化与肝癌的发生。然而,考虑到基因-环境交互作用,肝癌组116个饮酒者中,GA基因型和等位基因A 根据肝癌巴塞罗那(BCLA)分期是B期进展为C期和D期的危险因素。ALDH2 rs671基因多态性与HBV相关肝癌发生发展的风险增加相关,可能成为HBV感染患者发生肝癌的预警因子。 中国三个城市献血者核酸检测反应样本和隐匿性乙型肝炎特点分析(王晓美,牛俊奇,等) 在中国慢性乙型肝炎的感染依然普遍存在,随着无偿献血人数的增加以及仍然存在于献血者的感染风险,我们需要在献血前评估肝炎病毒及艾滋病毒感染的风险。本研究旨在对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和核酸检测方法(NAT)检测献血者血清的HBV、HCV和HIV的区别。此外,隐匿性乙型肝炎患者常有病毒S区的基因位点突变,为明确本研究中的献血者HBV是否也存在同样的变异,我们分析了18例献血者的 HBV S区的基因序列。用ELISA法检测献血者的乙肝表面抗原, E抗原, 表面抗体、E抗体、核心抗体及艾滋病抗体和丙肝抗体,血清ELISA 检测阴性的血样进一步用NAT方法检测HBV、HCV和HIV的核酸,用巢氏PCR的方法扩增HBV S区,扩增的产物进行测序。共检测了482370例献血者血清,血清乙肝标志物阴性标本用NAT方法检测出核酸阳性156例(1:2365),血清HIV标志物阴性标本,检测出核酸阳性且p24抗原阳性标本2例,丙肝抗体阴性患者,NAT检测均为阴性。HBV S区未检测出逃逸性突变位点。在HBV高流行地区,用NAT方法能提高的隐匿性乙型肝炎的检出率,因此,为保证输血的安全,血站均应采用NAT方法检测病毒核酸。18例隐匿性乙型肝炎血清标本, HBV S区序列未检测出G145R突变,这些患者可能由野生株HBV 感染致病。 铁调素:在HBV感染的慢性肝病患者中的新型临床指标(王静云,牛俊奇,高沿航,等) 在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造成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而起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铁过载在慢性丙型肝病的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已逐步得到证实,但在慢性乙型肝病的的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特别是铁调素的在其中的作用。在本次病例对照研究中,我们对血清铁调素,铁代谢相关指标和其他相关临床指标与慢性乙型肝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共纳入318名研究对象,包括78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5名HBV相关的肝硬化患者、77名乙肝肝硬化基础上并发肝癌患者及78名健康志愿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乙肝病例组铁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铁调素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与慢性乙型肝炎组相比,乙肝肝癌组HBV-DNA病毒载量、血清铁水平、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饱和度、血清转铁蛋白水平显著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血清铁调素水平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血清铁蛋白水平随着HBV感染的慢性肝病患者肝脏纤维化程度和炎症活动度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清铁调素水平与乙肝病毒载量水平(β=-0.277, t=-4.438, P<0.001)存在明显相关性。慢性乙型肝病存在铁代谢失调,有铁过载形成的趋势。血清铁调素和铁蛋白水平可能是反映HBV感染的慢性肝病患者肝脏纤维化和炎症活动度敏感的潜在临床指标。高乙型肝炎病毒载量及HBV介导的慢性肝脏炎症可能减少铁调素的分泌。慢性乙型肝病不同疾病发展阶段,铁代谢紊乱特征不尽相同,并受到多种因素调控。对于HBV感染的慢性肝病患者来说,铁调素也许是一种新的临床诊断标志物。 NKP46控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以及调节肝脏炎症(李婉玉,牛俊奇,等) 自然杀伤细胞(NK)在乙型肝炎的控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NK细胞发挥作用由活化性和抑制性受体形成的复杂的网络所调节。然而NK细胞在HBV感染患者中的活性还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为观察不同慢性HBV感染(CHB)阶段循环血中NK细胞表型以及功能特点。我们研究了86名CHB患者以及20名健康者NK细胞表型、受体表达以及功能;纯化NK细胞并且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K细胞亚群;检测CD107a表达以及IFN-γ分泌;体外阻断NKP46识别NK细胞对K562以及肝细胞系HepG2和HepG2.215的杀伤能力。与其他组相比活化性受体在非活动性表面抗原携带者中高表达NKP46,NKP46与HBVDNA以及ALT水平负相关;CD107a在免疫活化组比免疫耐受组表达高,CD107a表达与病毒定量及HBeAg状态相关;阻断NKP46后,NK细胞对靶细胞HepG2和HepG2.215的杀伤能力均明显增加;高病毒载量的患者NK细胞杀伤能力减弱;然而IFN-γ分泌在各组间无差别。综上所述,NKP46表达调节NK细胞杀伤功能,NKP46可能调节NK细胞活性从而控制HBV复制以及HBV相关的肝脏损伤,NKP46在CHB感染过程中对NK细胞的活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慢性丙型肝炎病人血糖血脂的变化及抗病毒治疗对其影响(李银萍,牛俊奇,等) 慢性丙型肝炎(CHC)与糖脂代谢紊乱相关,但其引起血清血糖及血脂谱的变化趋势存在争议;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HCV治疗后如何影响机体糖代谢及脂代谢,目前尚无定论。本文旨在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糖、血脂的变化,以及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对血糖、血脂的影响。我们筛选748例未经治疗的CHC患者及664例健康对照人群。测定两组人群空腹血糖(FBG)、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从上述CHC患者中筛选出183例接受规范普通干扰素(IFNα-2b)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者,测定治疗前(0周)、治疗结束(48周)及治疗结束后24周(72周)时血清TC、TG、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FCP);利用HOMA稳态模型计算各时间点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 CHC组,血清TC、TG值显著低于健康组。SVR组患者血清TC在治疗结束时与基线相比较,显著下降,随访24周结束时,TC上升至与基线水平持平。非SVR组,治疗过程,TC亦呈下降趋势,48周时明显低于基线水平,但治疗结束后24周,TC值与48周时比较无差异,仍明显低于基线。SVR组患者血清TG抗病毒治疗后明显上升,随访24周结束时,持续处于较高水平。非SVR组,48周时TG较基线水平,亦明显升高,而随访过程,TG下降,72周时回复至基线水平。SVR组患者FINS、FCP、HOMA-IR水平明显下降,ISI治疗结束时较基线明显上升。而非SVR组患者上述指标治疗前后均未出现明显变化。经治疗后,不论SVR与非SVR组,HOMA-β均出现明显升高。综上所述,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于健康人群,在经抗病毒后有望恢复正常。有效抗病毒治疗可改善机体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但HCV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一项包括两种不同乙肝疫苗剂量且强调首针及时注射的母婴阻断策略的免疫阻断效果(王崇,牛俊奇,等) 婴儿接受常规免疫预防可以降低HBV母婴传播,根据母亲E抗原状态不同,婴儿接受乙肝疫苗剂量不同的阻断措施尚未有报道。根据母亲E抗原不同,婴儿注射不同剂量的乙肝疫苗,首针的注射时间在出生后2小时之内,观察此阻断措施的阻断效果和婴儿获得保护性抗体滴度情况等。这是一个人群为基础的前瞻性研究,时间为2012年6月至2015年4月,863名乙肝母亲及其871名婴儿(8对双胞胎)纳入研究,研究时间为孕妇第一次就诊时间至婴儿出生后7个月(检测乙肝病原标志物)。婴儿出生2小时内接受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E抗原阴性母亲所生婴儿注射10微克乙肝疫苗,E抗原阳性母亲所生婴儿注射20微克乙肝疫苗。分析多种因素如母体HBV DNA,注射不及时或注射疫苗剂量不足,分娩方式,喂养方式,婴儿性别、出生体重和免疫失败及疫苗反应的相关性。7个月时,E抗原阴性母亲所生婴儿565人均阻断成功,在306名E抗原阳性母亲所生婴儿中,16名(5.2%)婴儿阻断失败。HBV DNA ≥8 log10 IU/ml (OR=4.53, 95% CI: 1.19-17.34)和注射不及时或疫苗注射剂量不足(OR=5.23, 95% CI: 1.54-17.82)和免疫阻断失败密切相关。在855名阻断成功婴儿中,825(96.5%)名婴儿产生足够的保护性抗体(乙肝表面抗体≥ 100 mIU/mL),对于足月婴儿,体重小于3000克和疫苗低反应性相关(92.7% 和97.1%, P=0.018)。及时足量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且根据孕妇E抗原不同,给予婴儿不同乙肝疫苗剂量的阻断措施,对于E抗原阴性母亲所生婴儿的母婴阻断完全有效。绝大多数婴儿免疫后产生足够的保护性抗体滴度(>100 mIU/mL)。高HBV载量和非及时注射或者注射剂量不足和免疫失败相关。足月儿的相对低体重可能和疫苗弱反应相关。 评价注射用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干扰素α2a融合蛋白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耐受性、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Ⅰ期临床试验(张洪,牛俊奇,等) 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干扰素α2a融合蛋白(rHSA/IFNα2a)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的毕赤酵母工程菌表达。rHSA/IFNα2a融合蛋白能延长干扰素α2a在体内的作用时间,从而减少给药次数,改善干扰素的耐受性和疗效。本研究对rHSA/IFNα2a的疗效、耐受性和疗效进行评价。32名非肝硬化、初治的HBV患者被分入rHSA/IFNα2a 600μg、750μg、900μg以及派罗欣180μg组,每组8名患者。首先筛选纳入8名合格HBV受试者,先开展rHSA/IFNα2a 600μg试验。rHSA/IFNα2a 600μg组通过耐受性安全评估后,再筛选纳入16名合格的HBV受试者,随机进入rHSA/IFNα2a 750μg组和派罗欣180μg组。rHSA/IFNα2a 750μg组通过安全性评估后,再纳入8名合格HBV受试者开展rHSA/IFNα2a 900μg组研究。各组首次给药后进行单次给药药代动力学采血,清洗期为4周。然后进行多次给药药代动力学试验。多次给药试验rHSA/IFNα2a 600μg、750μg、900μg组共给药6次,第4、5、6次给药前15分钟采谷浓度,第6次给药后进行多次给药药代动力学采血。多次给药试验派罗欣180μg组共给药12次,第10、11、12次给药前15分钟采谷浓度,多次给药第12次给药后进行多次给药药代动力学采血。rHSA/IFNα2a 750μg和派罗欣180μg 所含IFNα2a量相同。本研究共纳入32名HBV患者,31名患者完成临床研究。各组间患者的基线资料相近(65%男性,12.5% HBeAg阴性,平均HBV DNA载量为7.0 log10 IU/mL)。rHSA/IFNα2a 和派罗欣均显示出抗HNV活性和良好的耐受性,并且rHSA/IFNα2a耐受性优于派罗欣,例如中性粒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和白蛋白下降量在派罗欣组大于rHSA/IFNα2a组。HBV DNA平均下降量在rHSA/IFNα2a 600μg、750μg、900μg组和派罗欣组分别为-1.32、-2.13、-1.10、-2.48 log10 IU/mL。rHSA/IFNα2a组E抗原下降量和ALT、AST复常率高于派罗欣组。rHSA/IFNα2a的半衰期为120-140小时,提示其可以2周给1次药。随着rHSA/IFNα2a剂量增加,血清IFNα2a曲线下面积和最大血药浓度也增加。rHSA/IFNα2a蓄积不明显。除了半衰期t1/2外,rHSA/IFNα2a 750μg和派罗欣药代动力学特征和抗病毒特点相似。rHSA/IFNα2a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且抑制HBV DNA能力与派罗欣相似。rHSA/IFNα2a 750μg值得进一步评价。 中国肝豆状核变性患者ATP7B基因突变的分析(彭珊珊,牛俊奇,华瑞,等) 肝豆状核变性系由于编码铜转运的ATP7B基因缺陷所致的隐性遗传代谢性疾病。我们的研究检测和筛查了来自中国十个省份的62名无亲缘关系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他们中,有41名男性,21名女性患者,起病年龄为5至61岁不等,中位年龄为26岁。均检测患者的ATP7B基因的全长,并与特定的ATP7B序列相对比。结果显示:所有的患者均检测到突变,且发现48个不同的突变,其中35个错义突变,1个无义突变,2个剪接突变,10个为框移突变(5个插入突变,5个缺失突变)。在这些检测到的突变中,c.2333G>T (32.3%), c.2975C>T (11.5%)以及c.3443T>C (10.4%) 是高频突变位点,c.2310C>G总是伴随c.2333G>T一起出现。第8.11.18号外显子有较高的突变频率。将检测的突变与已经报道的突变比较,在这48个突变中有19个为新发突变,包括发现的所有的剪接和框移突变及10个错义突变。两种常用的运算法则用于预测新的突变对于ATP7B功能的影响,但是大部分的突变都是不利影响。我们的研究可以拓展我们对于中国肝豆状核变性患者ATP7B突变的认识,以及评估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分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