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可以调节NAFLD患者肠道菌群的中药,你知道多少?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9-12-13

导读

目前临床对NAFLD尚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中医药是我国临床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在NAFLD临床运用比较普遍,其对NAFLD治疗的有效性和优势逐步被认同,但大多药物的作用机制尚不明了。中药一般以口服的形式进入体内,在小肠内就不可避免地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中药的很多成分必须经过肠道菌的作用才能被吸收。机体内的肠道菌群对口服中药的药理作用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中药有助于维持机体肠道菌群的平衡。已有不少研究提示中药(单体或组分、单味药、中药传统复方或成分复方等)能够通过扶持肠道内正常菌的生长,抑制非正常菌的生长,维持正常的菌群平衡,减轻肥胖,改善代谢,同时减轻肝脏脂肪变性。

中药单体或提取物

小檗碱

小檗碱(又名黄连素)是中药黄连等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显著的抑菌作用,常用来治疗细菌性胃肠炎、痢疾等消化道疾病。近年来有研究发现该药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发挥对肥胖相关疾病包括糖尿病、NAFLD等的疗效。2011年Xie等的研究发现,黄连的主要活性成分小檗碱可使高脂饮食(high fat diet, HFD)诱导的小鼠模型体质量和内脏脂肪含量下降,伴IR和肝组织炎症坏死明显改善的同时可以降低粪便中厚壁菌和拟杆菌的细菌数量。Zhang等相关实验研究发现利用小檗碱(100 mg/kg)干预HFD诱导的大鼠模型,结果发现与模型组相比,小檗碱干预组肝组织病理学小叶内炎症减轻,体质量、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明显降低。基于16S rRNA基因V3区454焦磷酸测序和Unifrac距离的主坐标分析结果显示,小檗碱可以改变肠道菌群结构和减少肠道菌群多样性。应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模型分析挑选与小檗碱相关的268个关键细菌类群,其中174个被明显抑制或消除,剩余94个则被小檗碱富集,主要集中在可以产生SCFA的Lactobacillus、Blautia属的细菌类群。血液中的LPS载荷量和各种炎症指标结果表明,檗碱可以显著减少血液中LPS的含量并明显降低炎症反应。该项研究提示小檗碱可能对肠道菌群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减少免疫毒素、增加抗炎因子,进而减轻炎症,同时提高肠道内SCFA含量,改善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



白藜芦醇

白藜芦醇,化学名3,4′,5-三羟基二苯乙烯,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如抗肿瘤、抗心血管疾病、抗炎、免疫调节、抗菌抗病毒、抗衰老及雌激素样活性等。最近研究发现白藜芦醇抗肥胖、IR和抑制NASH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介导。Qiao等发现给HFD模型小鼠每天灌服白藜芦醇(200 mg~1 kg)可显着降低体质量和内脏脂肪含量,降低血糖和血脂水平。同时可改善HFD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包括增加拟杆菌门厚壁菌门的比例,显著抑制粪肠球菌的生长,增加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生长。此外,白藜芦醇能显著增加空腹引起的脂肪因子(负责调控肠道微生物的关键基因)在肠道的表达,同时显著地降低与脂肪酸合成、脂肪细胞分化和脂肪生成相关的脂蛋白脂肪酶以及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信使RNA、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乙酰辅酶A和Fas的表达。


绿茶提取物

近年来绿茶治疗NAFLD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不断被认可。绿茶所含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炎,降血压、血脂和血糖,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子等药理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绿茶及其加工品(乌龙茶和红茶)对人体脂质代谢具有益处。Seo等研究发现发酵的绿茶提取物(fermented green tea,FGT)在不改变食物摄入量的情况下可以减少体质量和脂肪量。给予FGT灌胃的HFD小鼠白色脂肪组织中脂肪生成和炎症基因表达下调的同时,可以恢复与肥胖和IR密切相关的肠道菌群组成的变化(拟杆菌门和厚壁菌、杆菌/普氏菌的比率)。所以FGT有望缓解和治疗与肥胖有关的葡萄糖耐受不良和脂肪肝常见并发症。


中药复方

中药复方

笔者课题组曾基于临床经验以及脂肪肝痰湿血瘀互结的基本病机,在20世纪末拟定了治疗脂肪肝的复方祛湿化瘀方(茵陈、虎杖、栀子、田基黄、片姜黄等)。在反复的动物实验以及临床观察过程中证实了祛湿化瘀方治疗脂肪肝具有显著疗效。前期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研究发现了中药复方祛湿化瘀方在显著降低HFD诱导的NAFLD大鼠的体质量、减轻肝脏脂肪变性以及肝脏TG和游离脂肪酸的同时,对肠道菌群具有调节作用。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和16S rRNA基因V3区焦磷酸测序技术分析发现中药复方(Chinese herbal formula,CHF)组动物的肠道菌群结构和正常饮食对照组及HFD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变化。使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和各分类水平上的分析发现,Escherichia/Shigella属的细菌在HFD组中数量显著增加(P<0.05),CHF治疗后可以使其降低到正常水平;Collinsella属(SCFA的产物)的细菌在CHF治疗之后数量显著增加(P<0.05)。这些数据均揭示中药复方祛湿化瘀方可以有效调节HFD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此外,对菌群数据和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发现,菌群结构的数据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大鼠体内脂联素的含量(R=0.77),提示CHF治疗引起的肠道菌群结构改变和代表大鼠体内炎性程度的LPS含量变化有着紧密关系。&文字三种形式的内容,

总结

综上所述,肠道菌群的紊乱在NAFLD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地位,但目前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与NAFLD有关的肠道菌群及其功能将被逐步发现,从而有利于发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在我国,以调节肠道菌群为靶标的NAFLD中医药治疗的多层次、多途径研究,不仅是中医药临床治疗实践的现代化诠释,更重要的是有可能成为脂肪肝治疗的一种重要途径和策略。结合临床与基础对这一新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将会使中医药在NAFLD防治领域取得更多新进展,值得今后予以更充分的重视。

本文摘自临床肝胆病杂志2015年7期文章“调节肠道菌群在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和意义”

引证本文

TIAN HJ, FENG Q, HU YY. Role of gut microbiota regul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J]. J Clin Hepatol, 2015, 31(7): 1042-1045. (in Chinese)

田华捷,冯琴,胡义扬. 调节肠道菌群在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和意义[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5, 31(7): 1042-104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