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纪三十(7)--刘秀其人  

 zqbxi 2019-12-13

和秦始皇相比,我不折腾;

和刘邦相比,我不流氓;

和王莽相比,我不拍脑袋;

和李世民相比,我爱我的兄弟;

和赵匡胤相比,我统一了中国;

和朱元璋相比,我不杀功臣。

我是刘秀,东汉的开国皇帝。

这是我的故事。

我不相信劣币驱逐良币,

如果世间坏人当道,

那只是因为好人还不够努力。

        刘秀是西汉末年较早的率众起义、并同其他农民起义领袖一起,领导农民军,为推翻王莽新朝的反动统治而战的人;同时也是促进起义军逐渐转弱为强走向胜利的人。
        西汉末年,特别是王莽代汉之后,当局倒行逆施,鱼肉人民,无端地发动对少数民族的战争,穷兵默武,使广大人民痛苦不堪,阶级矛盾加剧,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公元17年(天凤四年)由王匡王凤领导的,后有王常、成丹、马武等人参加的湖北绿林起义军;公元18年由樊崇领导的,后有逢安、徐宣、谢禄、杨音参加的山东赤眉起义军。

         当时,尽管各地农民起义军取得一些胜利,但王莽王朝还没受到严重威胁,还能保持外表的优势。而较大的一支农民起义军绿林军,由于根据地绿林山区发生瘟疫,“死者且半”,战斗力严重削弱,斗争落入低潮。刘秀兄弟二人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奋然率众起义,并主动去同绿林军联合结成反莽统一战线。
        刘秀兄弟的行为,完全证明了他是同广大农民站在同一立场。他们起义以后,促使起义军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此之前,全国数十支大小农民军都没有提出一个反映广大农民要求的纲领和口号,仅局限于“杀富济贫”阶段,而刘秀兄弟则明确打出“反莽复汉”的大旗,并大造“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舆论。这口号是顺应当时民心的。当时“百姓患王莽,复思刘氏,闻汉起兵,莫不.欢喜,如去虎口得归慈母”。也正因为刘秀兄弟首先顺应民心提出反莽“复高祖之业”这一口号,才吸引了更多的农民以及其他反莽志士参加起义,并促进与·“下江兵”、“新市兵”、“平林兵”等各股绿林军的联合,组成反莽统一战线。当时“下江兵”首领王常就分析道:“王莽苛酷,积失百姓之心,民之讴吟思汉,非一日也,故使吾属因此得起。……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今南阳诸刘举兵,观其来议者(按:指刘秀兄弟),皆有深谋大虑,王公之才,与之并合,必成大功”。果然,义军在刘秀兄弟的谋划下,整顿军纪,发布文告,“诸部齐心同力,锐气益壮。”先后占领了庚子乡(今湖北境内),杀湖阳(今河南境内)县尉,消灭了甄阜,梁丘赐等所率莽军,大败王莽的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直逼军事重镇宛城,使义军由被动变主动;由守势转攻势;由流动作战发展为攻坚战;由“杀富济贫”进入要建立新政权的新阶段。以致军威大振,农民纷纷来投,队伍很快发展到十余万人,“莽闻之,始惧。”以后,恰是这一支农民起义军直接完成了推翻新莽的重任

        刘秀在历史上以“谨厚”著称,“恢廓大度”,很能团结人。当与其兄刘按率众起义之初,不少人因缺乏信心而要逃匿之时,由于见刘秀“绛衣大冠,皆惊日‘谨厚者亦复为之’乃稍自安。”及至与绿林军联合后,在各支起义军由于“军中分财物不均,众患恨,欲反攻诸刘” 之际,是刘秀顾全大局,将自己宗人所得之物尽送其他义军“众乃悦”,从而保证了团结,避免了分裂。并在以后战斗中多次立战功。公元23年,“昆阳之战”功绩尤卓。当时王莽为挽救其垂死命运,调集全国各郡精兵四十二万余人,号称百万,派其心腹大将王邑、王寻统兵前往宛城镇压农民起义军,首先围攻昆阳。昆阳守卫义军只有八九千人,形势非常危急。不少人主张弃城逃跑,甚至有人要变节乞降,然而刘秀却镇定自若。先分析了形势,说服众将坚定抗敌信心,又谋划了正确的军事部署:一方面由王凤、王常等率众固守城池;另一方面,刘秀亲自率人冲出重围,历经艰辛,做了大量工作之后,从哪、定陵调来数千援军解了围。还是刘秀在解围战斗中一面指挥,一面亲率敢死兵三千人带头冲杀,斩将破敌,从而大大鼓舞了义军将士,使其“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同时他又迁回敌后奇袭敌人中坚大营,击杀敌人总指挥大将王寻,打乱了敌人阵脚。与城内乘势出击的义军互相配合,内外夹攻,使几十万敌军狼狈败退,.“伏尸百余里”。消灭了王莽反动军队的主力,“于是海内豪杰翁然响应,皆杀其牧守,自称将军,用汉年号以待诏命;旬日之间,偏于天下。”从此,王莽新朝众叛亲离,不久,被推翻。
        《后汉书》记载,刘秀是“高祖九世之孙也,出自景帝生长沙定王发。”但到刘秀出生时,似乎已开始没落,其父仅为南顿小令。另外,我们特别应该注意到关于刘秀九岁时丧父,寄养于叔父家,其“性勤于稼稿”,以及说刘秀“兴于匹庶”, “长于民间,颇达情伪,见稼稿艰难,百姓病害。”以及他率众起义时仅“骑一牛”等方面的记载,很难看出刘秀是一个广有田宅,武断乡里的豪强地主,更难看出是一个屯积居奇,长途贩运投机倒把的“大粮商”。一个“豪强地主”兼“大粮商”,怎么会那么“勤于稿猪”,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呢?一个“豪强地主”兼“大粮商”,在经济已经相当发展的西汉之时,怎么在“挺而走险”、率众起义时连匹马也骑不上只能骑牛呢?

         [12]严尤、陈茂破下江兵;成丹、王常、张等收散卒入蒌,略钟、龙间,众复振;引军与荆州牧战于上唐,大破之。

  [13]十一月,有星孛于张。
 
  [14]刘欲进攻宛,至小长安聚,与甄阜、梁丘赐战;时天密雾,汉军大败。秀单马走,遇女弟伯姬,与共骑而奔;前行,复见姊元,趣令上马,元以手挥曰:“行矣,不能相救,无为两没也!”会追兵至,元及三女皆死,弟仲及宗从死者数十人。(战争又是是一种裹挟,谁也逃不了,必须选边站。刘的家族牺牲很大。)
 
  复收会兵众,还保棘陽。阜、赐乘胜留辎重于蓝乡,引精兵十万南渡潢淳,临水,阻两川间为营,绝后桥,示无还心。新市、平林见汉兵数败,阜、赐军大至,各欲解去,甚患之。会下江兵五千余人至宜秋,即与秀及李通造其壁曰(亲自到他们营寨拜访):“愿见下江一贤将,议大事。”众推王常。见常,说以合从之利,常大悟曰:“王莽残虐,百姓思汉。今刘氏复兴,即真主也;诚思出身为用,辅成大功。”曰:“如事成,岂敢独飨之哉!”遂与常深相结而去。(农民军往往缺乏作战目的,不知前程,只知道反,不懂得坐,不得不依赖地主阶级,为其所利用,所以,为义愤而反,为谁而战呢?这是个大问题农民军无法解决。)常还,具为余将成丹、张言之。丹、负其众曰:“大丈夫既起,当各自为主,何故受人制乎!”(虽自主,但仅为王。)常乃徐晓说其将帅曰:“王莽苛酷,积失百姓之心,民之讴吟思汉,非一日也,故使吾属因此得起。夫民所怨者,天所去也;民所思者,天所与也。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若负强恃勇,触情恣欲,虽得天下,必复失之。以秦、项之势,尚至夷覆,况今布衣相聚草泽,以此行之,灭亡之道也。今南陽诸刘举兵,观其来议者,皆有深计大虑,王公之才,与之并合,必成大功,此天所以佑吾属也!”下江诸将虽屈强少识,然素敬常,乃皆谢曰:“无王将军,吾属几陷于不义!”即引兵举汉军、新市、平林合。于是诸部齐心同力,锐气益壮。大飨军士,设盟约,休卒三日,分为六部;十二月,晦,潜师夜起,袭取蓝乡,尽获其辎重。(农民军没有领袖集团,没有远大目标,又依附于汉,所以付出巨大牺牲后换汤不换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