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故事】李商隐-《蝉》

 qiangk4kzk8us4 2019-12-13
唐代咏蝉诗三绝,最后一首,也是评价最高——李商隐《蝉》。李商隐两度入官秘书省,但最终未能得志,辗转各地当幕僚小官,处境每况愈下,虽仕途不顺,却坚守清高之志。
稍显破败的旧院子里,有一棵不知名的大树,有两人合抱那么宽,古树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给这个院子添了点生气。

正是夏日炎炎,树上有蝉声鸣唱。
那只蝉站得太高了,只能栖风饮露,难以饱腹。就算你连连悲鸣,凄凄切切,也是徒劳白费了嗓子,没人会在意。
昨夜五更后那只蝉的声音已经是断断续续,稀稀疏疏了,嗓子都哑了,那一树仍然像如今这般碧玉青葱,丝毫不为所动。
古树下的石桌边一中年儒士,头戴儒帽,微扯短了一寸的衣袖,摇头叹息。
我们同病相怜啊!我这些年辗转做几个小官,寄人篱下,想起五柳先生说过'田园将芜胡不归?’,不是我不想归去,故乡的田地长期荒芜,杂草长得跟房子差不多高了,还怎么回去?”

树上的蝉声响起“知了,知了……”好像在回应一般。
“烦劳你的鸣唱让我如梦方醒,我也是一贫如洗,举家清寒啊!”

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首咏蝉诗,“传神空际,超超玄著”,被朱彝尊誉为“咏物最上乘”。
唐代咏蝉诗三绝:虞世南笔下是清雅华贵之蝉,骆宾王笔下是绝望呐喊之蝉,李商隐笔下是窘迫无援之蝉。同是咏蝉,境遇不同,感触不同,从各自笔下的蝉可见,各有千秋。
正如清代施补华曾说:“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