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你的孩子读了很多书却没用?真相扎心了

 练练r5fjb6bpvd 2019-12-14

上周去学校参加哥哥的家长会,结果在小组讨论环节,秒变吐槽大会。

“我就奇怪了,从小读了那么多绘本,怎么这语文就学不好呢?”

“我家也不行,书读了不少,可是浮在表面不会用。”

“我们最愁写作文了,一句话一句话地憋。明明说起来一套一套的,可是一落到笔上就完蛋。”

家长们的吐槽五花八门,指向却很一致:

知道阅读重要,做父母的不是不重视,从小读了很多绘本,可一上小学傻眼了,阅读理解依然做不好,写作文还是愁愁愁。

所以,发自灵魂的拷问来了:为什么你的孩子读了那么多书,看起来仍然没起啥作用?

这样的疑问我一个朋友曾经也有。

她是典型的文艺女青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出身,码字功力很赞,儿子的亲子阅读事业也是开展的轰轰烈烈。她儿子也没让老母亲失望,2岁开始读绘本,5岁开始识字,小学前就能独立阅读。但是,令朋友痛心的问题很快来了。

这小子语文成绩平平,还经常在语文考试中犯一些令人喷饭的错误,比如类似下面这样儿的:

其实我觉得这孩子脑路清奇、回答的完全没问题啊。但是,考试要求的是标准答案,这跟你家孩子读了多少书、是不是思维独特没关系。

孩子年龄还小,认知有限,他还不懂得去依据出题人的意思给出一个符合规范的答案,仅此而已。等他再大一点儿,认知能力上来了,自然而然就懂得答题的那些套路了。

果不其然,朋友的孩子到了小学高年级,好像莫名地就开窍了,语文成绩很稳定,作文时不时被老师拿去当范文。

由此看来,很多父母所谓的“读那么多书却没用”,不是真的没用,而是时候未到罢了。就像一颗种子在破土之前,一直悄悄地在吸收营养、在地下生根和壮大,发芽开花是迟早的事儿。过早否定孩子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是不是太心急了点儿?

孩子读书这件事儿,尤其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孩子的确看起来读过不少书,但是确确实实没啥用。之所以没用,跟父母的陪读方式有直接关系。

比如下面这种情况在我们身边很常见,那就是父母过于热心“指导”孩子。

记得有个妈妈就很焦虑地问我说,我在儿子读书上花了那么多功夫,他怎么好像没学到一点儿书里的好词好句,写句话都还磕磕巴巴的?

我后来就观察了一下她陪孩子读书的场景,大约是这样的:

孩子手里拿一本书,妈妈拿手指着问,

妈妈:(指着一朵花):“这是什么颜色的?”

孩子:“红色。”

妈妈:(指着另一朵花):“那这一朵呢?”

孩子:“黄色。”

妈妈:“告诉妈妈,这朵花的这个部位叫什么呢?”

孩子干脆合上书,吐了个舌头说:“我看完了。” 

看出问题了吗?这个妈妈很着急地期待孩子读书能够“见效”。可是,当读书变成一场拷问,当父母变成高高在上的监工,就一定会打扰到孩子的读书节奏甚至伤害到孩子自主的读书意愿。这样的读书状态持续下去的话,还有机会看到它变得“有用”吗?

除了父母“热心指导”会伤害孩子读书效果外,下面这种伪亲子阅读,也很要命。

啥叫伪亲子阅读?就是整个阅读都是在妈妈强势掌控下的,几乎所有书都是妈妈认为应该读的,至于孩子的意愿是什么?鬼知道。

比如我朋友圈就有这么一个妈妈,她一直特别勤快地在微信上打卡,我每天都能清楚地看到她儿子昨天读了什么书,今天读了什么书,以及明天打算读什么书。某一天如果孩子有抵触情绪,这个妈妈就会来一番说教之类的感悟发朋友圈里。

这样的读书能算读书吗?在我看来,他更像是被妈妈摁着头在“完成任务”。妈妈陶醉在自己完美的规划里,心安于“我家孩子今天又博学了一点”,但是,孩子真的读进去了吗?未必。

果然。后来这个妈妈开始跟我抱怨,她陪儿子读了那么多书,儿子的语文成绩却一直不好。情理之中。

同样的一本书,孩子主动去读,跟在妈妈高压下勉强去读,效果有天壤之别。

阅读是一种主观性非常强的行为。当你的孩子主观上不情愿的时候,就算你守着他,确保他眼睛停留在书页上,或者你一个字一个字读给他听,他也能够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真正的阅读,一定得是孩子想看,爱看。唯有这样,孩子才可能把书看进去,把书里的营养吸收进去。

所以,“为什么你的孩子读了很多书却没用?”当你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意味着,你可能太着急了。

我们明白,你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你很看重阅读,也很想为孩子的阅读习惯养成出一份力。那么,我们下面就介绍一点儿小的亲子陪读技巧。

这些技巧当然也不能保证你家孩子以后语文就能考高分,但是它一定会让你家孩子的阅读更快乐。快乐的阅读,也才能够在孩子心里真正发生效用。

让阅读,变得“跟孩子有关” 

什么意思呢?比如我儿子一岁多的时候,开始把书当玩具去啃、去撕、去咬。这个时候,我没拦着,只是顺势帮他把书打开,指着书里头的一个小细节,说:看,草莓,你爱吃的草莓。看,这是蜗牛,我们昨天在楼下,还遇到了一只蜗牛呢。 

对于3岁之前的宝宝来说,我们建议父母多去“指认”,就是去引导孩子关注画面呈现的人物、动物、物品。我们可以询问孩子,是否在生活中见过,或者玩过类似的东西,帮孩子把这些信息跟真实生活相联系:见过吗?认识吗?吃过吗?

有人会认为这是一种低级的阅读行为,可是当我们了解儿童的认知特点,会发现,这就是婴幼儿很重要的一种阅读方式。 

那等孩子大一点,简单指认就可以升级为“情感联想”,就是除了人物和事件,故事中随之产生的情感和想法,也可以跟孩子的生活进行联系,去帮孩子体会和感受作者的表达意图。

比如,跟孩子说:“你看,他哭了,他得要跟好朋友说再见了。你跟你的好朋友说再见的时候,是什么感受呢?想对他说什么呢?”

让孩子获得阅读的“主权”

2岁半以后的孩子,很爱表达,也开始日益有主见,这个时候,大人就少去发出指令,少去提问那种简单答案的问题。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呢?答案是,尊重和跟随孩子的阅读节奏。

比如家里的藏书至少有一部分是孩子亲自挑选的;允许孩子反复读一本书,哪怕那些书看起来不够有内涵;在孩子好奇地跟你分享书中内容时,耐心聆听并给予恰当反馈,好比下面这样的回应:

孩子指着书里的一幅画面,兴奋地嚷道,游乐园!游乐园!

妈妈附和:“哇,是你最喜欢的游乐园啊。”

孩子说:“旋转木马。”

妈妈:“你上周末还刚刚坐过旋转木马呢。”

孩子:“也有别的,我还坐了小火车……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他们其实喜欢在阅读中能够跟父母交流、互动。但是这个互动节奏,得要掌控在孩子自己手里,父母只需要重复或者回馈孩子说的话就好,这证明,你真的在聆听,这会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被肯定。

当然,你还可以在给孩子念故事时,试着只念前半句,后半句由孩子来补充完整,或者干脆邀请孩子来预测一下,故事中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种预测能力,能让孩子学习到从“此时此刻”向“那时那刻”的过渡,有助于帮孩子了解故事叙事里动作的发生顺序。

上述做法,跟孩子以后的语文考试有什么关联呢?

这是在通过阅读,帮孩子把正在学习的事物,和他头脑中已知事物之间,不断建立起联系。这样的一个过程,其实就是提升孩子理解能力的过程。而理解力,就是语文考试的一个核心能力。

所以你看,只要我们放松看待孩子阅读这件事,再运用一点小技巧,所谓读书的效用,其实是水到渠成的事儿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