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点阿Q精神,有何不可?】 当年,鲁迅先生在写《阿Q正传》时,以主人公阿Q为代表,痛惜底层国人的麻木,他们不敢正视悲惨的现实,不敢反抗,喜欢自我安慰。”阿Q精神“后来便成了”精神胜利法“的代名词。 若论”阿Q“这样的人,在古代亦有之。明初,江南有位儒生叫孙潼,一天,他用手帕包了一本书,直闯府衙,按明太祖的诏命,百姓闯官衙,只要手中无武器,衙役便不能阻拦。正在里面上班的巡抚周忱便问孙潼究竟何事?孙潼说:我用心抄写了一本书,务请巡抚大人帮我进呈朝廷,请皇上鉴定我的书法如何? 如此小事,巡抚也不敢不报,这也是祖制。 书被传送到皇宫中,宣德皇帝朱瞻基看后,下了一道圣旨:”孙潼书法粗陋,令再习小楷。”这条“最高指示”下达,按理来说,打击是很大的。可是这位孙先生却不同,他如获至宝,照样给人写字,并把皇帝的圣旨当成资本,奉在一旁,凡为人写字,必言“受到皇命”。 我们可以认为他可笑至极,没有明白皇帝的意思,也可以嘲笑他如阿Q一般,只知道自我安慰,自我陶醉。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自我安慰又有何不可呢?孙潼从圣旨里得到了生活的动力,哪怕是不能有大富贵,但他仍在努力地活着。 生活中,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每个人都会碰到,有的人斤斤计较,耿耿于怀,难以放下,心中郁结,便觉得生活无味,世界无色,人生充满着失败,更有极端者,便会用自戕来寻求解脱。 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新闻报道:某某人,与别人吵架,或受人批评,便寻死觅活。原因不在于一次争吵与批评,而是他们一直饱受心理压抑的折磨,不懂得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的“精神胜利法”,难以自我救赎。 我们皆是普通人,生活之艰都会遇到,适当地”阿Q“一把,有何不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