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知行合一”到“行知并重”

 阅读与探究 2019-12-14

走进芬兰十余天,不管是在坦佩雷大学的培训课堂中,还是在中小学实地参观中,“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让每一个孩子都找到自己独特的一面”“少即是多”这样的话语经常在耳边响起。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文化先贤老子、孔子、王阳明等提出的“知行合一”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无为而治”“等文化精髓。

给所有公民都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有教无类

在今天的芬兰人眼里,人不应该因为职业、地位、金钱、外貌等等而有贵贱之分。每一个孩子都是“国家的财产”,不是父母私有的。任何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是全国人民的骄傲;任何一个孩子的落后,都是整个国家的损失,甚至是耻辱。为此在我们参观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里,都设置了专用的特殊教育教室,甚至在这些教室里为一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还设置了专用的分隔板,为一些学习方式比较独特的孩子配置了独脚椅子,这些细节无不反映了芬兰基础教育中对每一个孩子的尊重与爱护。在芬兰,学生在十五、六岁之前没有所谓的淘汰或选择系统,所有学童皆享有同等的教育机会,接受质量一致的教育。强调教育平等的结果是,芬兰是全球教育落差最小的国家。

而在中国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孔子就主张“有教无类”。孔门三千弟子中,既有拥有很大权力和财富的贵族子弟,又有家境贫寒的平民百姓;既有商贾之人,又有劳动者,甚至有人还曾经为盗。其终极目的,是让每个弟子不断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臻于完美,服务社会,从而建立一个和谐美好的理想社会,真正达到“有教则无类”,这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进步。芬兰教育的核心理念“给所有公民都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正与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思想不谋而合。芬兰教育把这个理念落到了实处,因为他们真正关注到了每一个孩子的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尽力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人生最适当的位置——因材施教

在芬兰期间,我们实地参观了几所学校,总会看到这样的情景:长长的走廊上,在每个教室的门口总会看到一两副空着的桌椅;午餐时,我们总会看到老师旁边坐着几位行动有些迟缓的孩子;午休时间,透过玻璃窗我们看到,老师正在单独为一个孩子讲课……这点点的细微之处,无不体现着芬兰教育对“迟缓者”的倾斜。芬兰教育的平等不是平均,他们非常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发展,甚至会为了一个“独特” 个体而不惜成本实施个性化的教育支持系统。当学生出现暂时学习困难时,老师会立即提出矫正计划,在课堂上或是放学后进行个别辅导,费用由政府负担。在老师早期介入辅导后,有轻微学习障碍的小孩都进步很快,一两个月之后,就不再需要“补救”了。芬兰有将近20%中小学生接受这样的额外学习辅导,其结果是“无一人落后”,从而帮助每一个孩子走上社会以后找到能胜任的职业,找到最好的人生位置。他们认为,只有帮助那些“学得慢”的学生,才可以为国家带来最大的利益。正因为这样,芬兰是全世界犯罪率较低的国家之一。

《论语》中记载,冉求做事好退宿,胆子小,孔子就教他凡事要果断,想到了就应马上去做;仲由胆大,欠考虑,孔子怕他冒失惹祸,就教他遇事要退一步想,孔子就是用这种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完善弟子们的德业修养的。我们每一位教师都知道“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也都在做。然而在芬兰学校中的所见所闻,更让我感叹“因材施教”思想在异国他乡以一种精耕细作的方式在教育的土壤中发挥它的价值。

少即是多——无为而治

培训期间,我们从听课中、参观中,以及与李赛助教的交谈中,发现芬兰教育中的另一关键词——“少即是多”。

首先,学时短,假期长。在芬兰的学校里,以六到七周为一周期,外加一个考试周;中小学一年上课 190天,小学生每天上课5小时,中学生7小时。但是在假期内,孩子们要花大量的时间阅读,或与家长或者同伴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或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岗位的实习。

其次,讲授少,实践多。这种学制正是为芬兰的这种教育模式量身打造的,芬兰的中小学课堂中老师直接讲授知识少,他们更注重的是让学生通过课外的一些与之相关的实践活动,通过亲历来获得知识。在赫尔辛基大学的图书馆中,有方便的借还书系统供所有市民使用,图书馆为所有阅读者创设了“自由开放温馨”的阅读环境,特别是在每一楼层都有一个个由玻璃隔开的独立的小空间,供学生在里面讨论以及安静的学习。

再次,单打独斗少,合作学习多。在学习过程中,芬兰的学生更喜欢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不管是培训老师课堂内的“工作站”“滚雪球”教学方式,还是课外的探索活动,同样也是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的。在我们参观芬兰国家自然博物馆时,正好碰见了一位老师带领一个学习小组正在进行实地考察,几个孩子分工明确,合作完成。在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了解到这种学习方式在芬兰是非常普遍的。

从芬兰教育中的“少即是多”的教育哲学思想,让我们不禁想到了老子的 “无为而治”。 如果“无为而治”用在教育上,就是要尊重孩子的天性,顺势而为,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试、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甚至去“破坏”,因为他会从这些失败和错误中学到很多东西,而老师和家长要做的,就是在符合孩子天性的成长中给予孩子最大的教育支持。过度的关注,从某种意义上,也许恰恰是束缚甚至扼杀了孩子成长的多种可能性。正所谓“君子不器”,芬兰教育,让孩子在“行”中去真正感知“知”的重要性,也让芬兰的孩子能够在漫长的成长中真正知道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保留可贵的发展多样性。

细想之下,芬兰教育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竟然有如此多的相通地方。这几天的芬兰之行的所见所闻带给我们巨大的冲击,这些经历了千百年却依然闪烁着思想光芒的教育理念,在芬兰教育中有了最好的践行。这让我们思考,如何给这些传统的教育思想注入活力,芬兰行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因此我们不仅要观之、学之,更要回到我们拱墅行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