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相棄,不如相知、相惜】 我們是學別人的優點,或是學缺點?這要看我們發現了甚麼! 大家都有缺點,當我們提出別人的缺點時,除非我們覺得要幫助對方,如果沒有打算幫助對方,也沒有提出改進的方法。試問:批評對方的缺點作甚麼?只會徒增煩惱而已! . 每個僧人都有優、缺點,不用對僧團抱持不切實際的完美期待。因為沒有完美的人與事,「期待完美」是讓自己痛苦,使人際關係緊張或挫敗。 . 追求完美往往造成人際關係的困難,特別是親近的關係。追求完美的人,即使待人很有禮貌,不與人爭吵、衝突,但是在現實生活上,人際關係依然不會真正的熱切。為什麼?因為人們不喜歡不完美的人、事、物,面對現實的環境,內心與環境容易陷入對立的處境,不是真能接受現實。所以,即使與人家相處,有禮貌、言談客氣、不得罪人,公共關係處理得體,但事實上彼此都知道關係並不真誠。為什麼?人是很敏感,當我們心裏沒有真正的接納對方,對方會很清楚,既瞞不住,也騙不了,彼此關係難以建立在相互接納的基礎上。 .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放下對自己與環境的完美期待與要求。人不會完美,有缺點是正常,不用為此而焦慮,並且要接納自己有很多方面不如別人。否則,事事要求完美,處處與人爭,不知不覺的變成一輩子都在爭。爭什麼?爭求完美!為什麼?因為希望自己能夠完美,期待生活的環境要能完美,所以不自覺的、難以自制的要求環境完美,要求人完美。如此一來,人際往來變得關係緊張,這種人際緊張不只是彼此爭吵,也包含對環境的不滿、厭惡或失落。其實,完美主義原即是心理疾病,是出自缺乏安全感的情緒焦慮,轉為對自己與環境的過度要求,或是強迫行為。譬如:掌控欲、潔癖、面對現實環境的焦慮,不切實際的道德理想,脫離現實的完美信仰,都是心理障礙的表現。 . 如果能夠接納自己與環境是不完美,才能與人進行正常的合作,而不是心緒焦慮的比較、競爭。接納自己的不足,才能平懷的和其他的人協調合作、解決問題,一起發展。反之,我們的心緒焦慮,面對週圍的人事物,是難以自制的比較、批評、排斥,或是要求環境配合自己的需要,也難以發現、思考、接納別人的長處,最後是人際關係不良,生活也過得不平安、不快樂,徒浪費生命。 . 事實上,這類型的行為模式,帶著焦慮下的強迫行為,既強迫自己,也強迫別人,很難與別人協調合作,也難以獲得真正的友誼。唯有放下完美的要求,捨棄完美自我的期待,人我的相處品質才會正常,大家才能合作。如此,人際關係如同花園,是個協調、合作、共榮的世界。先要接納自己與環境的不足,才能放下完美的期許與要求;只有放下完美的期待,才能夠發現、接納彼此的優點,彼此欣賞、接納;能夠彼此欣賞、接納,才有和諧、合作的基礎;具備和諧、合作的基礎,才能開展出彼此得益、繁榮的道路。 . 如果僧人沒有這樣的體會與覺悟,是難以待在僧團中生活、修行。對自己的完美期許,對環境的不正常的要求、期待,心緒焦慮的自他比較、人我競爭,肯定是無法和眾共處,也難以健全的安頓身心,只會有心因性的群體適應不良。這樣的僧人很難和眾化世,只能表現自我,獨行一路。若是遇到難以與人合作的人,離遠即可,不必強求。離遠一點,遠離為煩惱障礙而難以自覺度越的人,以避免無謂的人我是非。 . 每個人都有優點,也有缺點、不足,有長處,也有他的困難,彼此不同。彼此不同,互相比較、競爭,實是無謂之舉!人生在世,若要與人相棄、相爭,不如相知、相惜的合作。因此,人多發現他人的優點,多體會他人的不足及困難。任何人都有許多的困難,我們要多了解與幫助他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