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浩瀚,公子拾遗”
锦衣卫影视剧形象 东厂影视剧形象 厂卫的建立:天才般的构想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正式建立中国最后一个汉人封建政权——明朝。出身贫农的他,从骨子里就恨透了官僚,即便自己已经成为了帝国的主宰,这种恨意也无法消除,在对功臣勋贵赶尽杀绝以后,不安和独权的心理不仅没有消除,反而越来越严重。 最终他提出了一个天才般的构想——在三法司之外,构筑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监察网络,这就是锦衣卫 明太祖朱元璋像 锦衣卫的建立 至正二十四年,也就是朱元璋还在反抗元朝统治的斗争中的时候,他就仿照元朝拱卫制度设立了拱卫司作为他的贴身护卫,统归督抚管辖,这也锦衣卫的雏形;,洪武二年,反抗元朝取得胜利后,拱卫司就改为了亲军都督府,顾名思义,此时的亲军就真正意义上归属皇帝个人所有了;两年后,又改制仪鸾司。 到洪武十五年,真正意义上的锦衣卫诞生了,经过数次改革,朱元璋终于给自己的构想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出警图》锦衣卫 东厂的建立 一提到锦衣卫,必定会想到东厂,但其实,东厂的建立远不如锦衣卫来得早。 永乐十八年,明成祖朱棣设立东辑事厂,简称东厂,而首领则由亲信的宦官担任。其实很多人会问,朱元璋曾明令禁止宦官和后宫干政,而朱棣已经重新启用了锦衣卫,为什么还要大费周章地设立一个由宦官管理的东厂呢? 我猜原因有二:
而这两个原因,也正是东厂设立的目的。 东辑事厂 在整个明朝时期,“厂”并非仅仅是指东厂,还包括成化年间的西厂以及正德年间的内行厂。 西厂的建立源自于一起偶然事件:
内行厂的建立则相对来说简单得多,正德年间的权奸刘瑾权势滔天,为了满足自己的控制欲,在京师之内又增设内行厂,权力颇大,不仅是锦衣卫,连东厂和西厂都可随意监视,但皇帝怎么可能容许如此庞大的权力存在呢?刘瑾倒台后,西厂和内行厂都相继解散,明朝的特务机构又回到了锦衣卫和东厂并行的局面了。 总之,“厂”这个组织大部分时间均指代东厂,只是中间出现了西厂和内行厂这两个小插曲,总体来说并无不同,可以理解为某一个阶段的权力加深而已。 司法和监察最佳助手——国之利器从现在的视角来看,厂卫制度是明朝的负面政策,但是,在明朝初期,厂卫制度却是明朝司法和监察的最佳帮手。 明朝是在战乱中建立的,初期的明朝百废待兴,经济上的停滞自然不必多言,在政治上各种势力暗流涌动,了解明史的人都知道,明朝初期其实并不太平,洪武时期的北元势力、“洪武四大案”等等,那都是会动摇国本的事情,可以说朱元璋这三十年皇帝不好当。 好不容易朱元璋一切都打点好,把江山移交给长孙朱允炆的时候,又出现了“靖难之役”,可以说,明朝的初期是在动荡中不断发展的。 面对尚未安定的朝政,不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棣,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刑法和监察,毕竟枪杆子底下出政权,厂卫制度就成了当仁不让的首选了,要想知道厂卫是如何厂卫国之利器的,那还得先从厂卫的只能开始说起: 锦衣卫的职能 一、侍卫、仪仗职能 这应该很好理解,毕竟锦衣卫就是依靠侍卫仪仗起家的,本来就是皇帝的亲军,护卫皇帝以及皇亲国戚都是分内的事情;另外,在皇帝巡幸或者外交活动的过程中,还得负责排场等仪仗工作,毕竟人家也是一国之君,没点排场,有失国体。
大国对于小国的外交,那一定是讲究排场的,这种事情怎么能少了锦衣卫呢?对吧 二、缉捕职能 缉捕,顾名思义就是“缉查”和“捕盗”,先来说说缉查,别以为什么人都有资格被缉查的,锦衣卫的缉查职能是专门针对官员的,朱元璋开国以后,对于和他一起打天下的死党始终放不下戒心,几乎到了日不能思,夜不能寐的地步,于是他决定赋予锦衣卫暗中观察的权力:
可见,锦衣卫真的是无孔不入,不过话又说回来,没点画画的水平估计还做不成锦衣卫~~ 捕盗,如果你认为是抓捕盗贼,那也太小看锦衣卫了,区区毛贼何以劳烦锦衣卫呢?这个“盗”,并非是指盗贼,而是指起义者和刑事罪犯,正所谓“盗贼奸倃,街涂沟疶,密缉而时审之”,主要负责京城防卫和治安工作。 三、监督司法 明代的司法体系是“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本来这是一个很正常的体系,但是锦衣卫的出现就让这个体系变得不再正常,司法体系本来应该是代表客观立场的,但是锦衣卫是什么?是皇帝个人意志的载体,是一个主观的存在,当主观意志开始监视客观存在,那么所谓的天平就会严重倾斜。 最著名的就是臭名昭著的“诏狱”了,作为一个比监狱恐怖无数倍的地方,诏狱一直是明代犯人的噩梦,许多犯人宁愿自尽也不愿意去诏狱,因为他们深知一旦进入诏狱,那么不仅必死无疑,而且还会受尽非人的折磨,甚至连太祖皇帝朱元璋都觉得残忍,曾下令弃用:
东厂的职能 东厂相较于锦衣卫而言,其职能在本质上并没有过多的差别,只是更加专注于侦缉方面的工作,自永乐十八年,明成祖设立东厂开始,明朝的特务政治逐渐开始完善,一张密集的监察大网包围了整个国家,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民生等诸多领域,一切的一切都尽在皇帝的监视之下:
厂卫制度的完善成为了明朝初年最大的杀器,洪武、永乐两朝政治清明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这项制度,在锦衣卫和东厂的相继监管下,为人臣者,不敢逾越丝毫,政治上的安定给国家复苏奠定了基础,虽然是一个特务机构,但是却在无形之中,保护了国家的稳定,让明朝的前期发展能够顺利进行。 厂卫制度其实功不可没! “厂”、“卫”的权力纷争和与皇权的背离在具体阐述这个之前,我们先来讲一讲关于宋朝的“三冗” 什么是“三冗”呢?三冗,就是冗兵、冗官、冗费,“冗”就是多余的意思,那么“三冗”就是指的多余的士兵,多余的官吏,多余的支出,正是这“三冗”使得原本富庶无比的大宋,到了末期却变得积贫积弱,最终无法逃过亡国的命运。 那为什么要讲这个呢?前面提到,东厂和锦衣卫其实是一个权力性质极其相似的组织机构,同样是负责侦缉,同样是为皇帝效命,同样是属于特务机构,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势必会出现权力并行的情况,而对于一个封建帝国来说,权力并行的后果无非就是两种: 1.像宋朝一样,两边兼顾,最终使得国家机制臃肿不堪。 2.就是权力纷争和压制,拥有强大资源的一方会逐渐控制另一方。 东厂和锦衣卫就属于第二种,现如今的影视剧,但凡涉及到锦衣卫题材的,那一定会顺带到东厂的“戏份”,更有趣的是,锦衣卫的形象是绝对正面的,而东厂则因为是宦官领导,所以其形象一定是负面的,其实,从历史角度来看,这样的论断也就仅仅只为了影视效果,绝对不是真实的。 其实,自打成祖设立东厂开始,东厂就一直凌驾于锦衣卫之上,一直到崇祯皇帝肃清魏阉,二百多年的时间,锦衣卫多数时候是处于被掌控的地位,甚至在权臣魏忠贤执政时期,锦衣卫直接沦为了东厂的下行机构,锦衣卫指挥使的任命全权由东厂负责,这一时期,也是锦衣卫存在感最低的时期。 但是,两者权力的纷争充其量也不过就是内部矛盾,锦衣卫和东厂就如同是皇帝的“妃子”,谁得宠谁就能压制对方,皇帝是不会去主动调节“后宫”矛盾的,反正都是为了自己的统治需要,谁占上风都一样,可是,当厂卫制度和官僚主义开始有了交集的时候,那皇权的警觉就会大大提高。 厂卫制度+官僚主义=误国害民 明朝的皇帝是不喜欢官僚的! 这一点从朱元璋开始就注定了,朱元璋是贫农出身,打心底里就十分厌恶做官的人,在他的帝国蓝图里,官僚和皇权永远是对立的,并且皇权是必须牢牢掌控着官僚的——我为什么要设立厂卫?还不就是为了更好地监视百官嘛! 当厂卫制度和皇权的蜜月期过了以后,厂卫、皇权、官僚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开始变得微妙了起来,皇权压制厂卫和官僚,官僚需要厂卫来试探皇权,厂卫需要在皇权和官僚的夹缝中生存,这样的局面对于厂卫来说,只有左右逢源才是上上策了,毕竟伴君如伴虎,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中,多一个同盟其实没什么不好的,至少死之前还能拉个垫背的。所以和官僚主义的勾结成为了厂卫制度的必然选择:
官僚主义所拖延的时间,就给了厂卫制度很大的发挥空间,我们常说,迟则生变,可能本来只是个很简单的案件,经过厂卫和官僚的双重发酵,很有可能就变成了非常重大的政治事件,再加上皇权本来就对官僚们心存芥蒂,官僚为了自身发展,也会极力拉拢厂卫,进而形成合力。 厂卫和官僚的合力就是百姓水生火热的开始:
本来应该是政治的维稳工具,天下的监察典型,最后却变成了误国害民的罪魁祸首,这不得不说是厂卫与官僚形成的合力所带来的危害:
这股合力所带来的风暴,已经逐渐摆脱了皇权控制,当然,这种摆脱并不是明面上的,甚至与其说是一种摆脱,不如说是一种参与,一种皇权的默许。
大厦将倾,厂卫末路 总结来说,厂卫制度实际上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政治制度,它既是皇权极度膨胀的产物,又是皇权变相分权的一种举措,在皇权和官僚的夹缝中生存的厂卫,早就走向了正义的背离面,在人民的心目中也早已烙下了阴暗的形象,百姓对于明朝的失望也在逐步加深:
汉人封建政权最后的辉煌——灭亡,却是在汉人的一片叫好声中的,我想,在这种讽刺之下,土崩瓦解的厂卫制度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