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非亡于流寇,而亡于厂卫”,为何厂卫制度成为明朝灭亡的诱因

 天承办公室 2020-04-25

厂卫制度,是明朝独有的一种监察执法制度,或者说是特务制度。朱元璋包括后来的朱棣设立锦衣卫与东厂,是为了维护明朝的封建统治,监察官员的不法行为,其本意是为了朱明王朝能够长久的传承下去。

但是后来明朝学者沈启堂却说:“明非亡于流寇,而亡于厂卫”,那么为何统治者寄予厚望的厂卫制度,最后却成为明朝灭亡的诱因呢,沈启堂所说,究竟是一时激愤之语,还是自有其道理?

一.朱元璋筹建锦衣卫,职责监察百官,刺探情报,并且拥有一定的执法权,对于维护明朝早期统治,是起到了积极作用的

朱元璋以一介布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最终坐稳天下,自有一番惊心动魄的建国历程,但所谓打天下容易,守天下却难。朱元璋之前,论马上取天下的一代帝王,前有秦皇汉武,后有唐宗宋祖,这些开国君主们,比之朱元璋,也毫不逊色。

“明非亡于流寇,而亡于厂卫”,为何厂卫制度成为明朝灭亡的诱因

明太祖朱元璋

但是由他们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在朱元璋的时代,早已经烟消云散。因此作为帝王的朱元璋,在大明朝建立以后,甚至是更前一点,当知道自己有可能夺取天下的时候,一个问题就自然的摆到了他的面前:即如何将自己建立的伟大帝国传承下去?

朱元璋出身草根,早年经历坎坷,因此痛恨贪官污吏,为此甚至制定了严苛到变态的律法,贪污六十两,即剥皮充草。在他的眼中,历代王朝之所以最后会走向灭亡,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些贪官污吏闹得。

坏事全让贪官污吏做了,好处也全让他们得了,但最后国破家亡的痛,却要皇帝来承担。以往天下是别人家的,朱元璋做不了什么。但如今大明朝可是朱家的天下,他岂能眼睁睁地看着好好的江山被这些贪官污吏给败坏了。

“明非亡于流寇,而亡于厂卫”,为何厂卫制度成为明朝灭亡的诱因

监察御史的令牌

原本国家是有监察机构的,御史台,科道言官,都是制度上用来监察百官的机构人员。可朱元璋骨子里就不信这些读书人。官官相护,等他们自己揭发自己,大明朝迟早要完。

由此,他筹建锦衣卫,锦衣卫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刺探全国官员,监察他们有无非法的事情。并且为了将损害自己江山的坏分子消灭在萌芽状态,他还赋予锦衣卫一定的执法权。从此,锦衣卫成为悬在大明官员头顶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除此之外,根据《明史》记载,锦衣卫的职责里还有:

“盗贼奸宄,街涂沟洫,密辑而时审之。”

也就是打击民间违法犯罪行为,总之也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的。

至于后世皇帝用用锦衣卫,以及仿照锦衣卫设立的东厂、西厂、内辑事厂来制衡逐渐庞大的文官体系,那都是他意料之外的事情。作为开国之君,朱元璋根本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在朱元璋手底下做官,不被他找麻烦就不错了,哪有找朱元璋麻烦的机会。

因此,从锦衣卫设置的初衷,以及其在洪武朝的作用来看,明朝初期,锦衣卫的设立对于维护朱元璋统治下的大明秩序,是起到积极作用的。

二.明朝中后期,随着皇权与官僚体系的对立,原本应该属于国家监察执法机构的厂卫,变成皇帝用来对付朝臣的工具,所行也多有不法,逐渐被朝堂和民间所恶

然而朱元璋只有一个,尽管他为了以后太子和太孙能够顺利即位,不受朝臣制约,不惜大开杀戒,制造了宰相胡惟庸案和大将军蓝玉案,借此将对皇权有威胁的权臣杀的一干二净。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最后篡位夺权的,不是这些大臣,而是自己亲儿子朱棣,夺了孙子朱允炆的帝位。就像他同样没有想到,原本用来监督官员不法行为的厂卫,最终却自己沦落为腐败堕落的典型。

这些锦衣卫自持天子亲军的身份,又掌握着治外法权,以及皇帝的信任,在外为非作歹,所犯的罪孽,一幢幢,一件件,全被老百姓记载了皇室的身上。朱元璋苦思冥想后才建立的厂卫制度,本来是为了大明王朝能够摆脱以往朝代的窠臼,国运绵长。最后厂卫自己却成为挖大名墙角的坏分子。

“明非亡于流寇,而亡于厂卫”,为何厂卫制度成为明朝灭亡的诱因

明代锦衣卫

更关键的是,大臣贪污皇帝可以弃之不用,自由法律来惩罚他们。可锦衣卫犯了错,皇帝也无法严加处罚,因为他还要靠厂卫制度来对抗日渐团结又庞大起来的官僚体系。

于是,锦衣卫废了又开,东厂后面有西厂,西厂以后还有内厂。就是大明朝国运只有三百年,如果能再持续三百年下去,保不住还会出现什么外厂之内的存在。

究其根本,是朱元璋从一开始就不信任大臣,同样的官僚体系自然也不信任皇帝。双方互为抗衡,朱元璋当政的时候,因为强大的个人威望,以及国家百废待兴,官僚体系尚未健全,所以没有人跟他对着来。

《明史·职官志》中说:

“相权归于寺人,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数颠倒于其手。”

朱元璋本没想着利用厂卫跟官僚群体对抗,但是到了后代皇帝手中,随着官僚集团的壮大,和皇帝自身威望的不足,皇权必须要利用厂卫组织来对抗官僚体系,这就给厂卫组织坐大提供了基础。同时,因为民间掌握着话语权的还是官僚士绅,厂卫跟官员的对立,促使厂卫在民间的风评很差,这种负面效应,最终势必影响到皇帝在民间的口碑,对于明朝统治来说,无疑是在动摇其基石。

“明非亡于流寇,而亡于厂卫”,为何厂卫制度成为明朝灭亡的诱因

影视剧中的厂督

另一方面,厂卫组织的存在,又使得皇帝和官僚集团的对立更加严重,危害到国家政策的实施,因此沈启堂说“明非亡于流寇,而亡于厂卫”,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三.厂卫制度实际上是在封建制度不匹配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下,朱元璋给大明朝打的补丁,但随着近代文明的迅速发展,这个补丁让大明朝内外隔阂,上下不能一心,成为明亡的诱因

当然将一个王朝的覆灭,完全推给某个人或者是某项制度,是不正确的,至少是不完善的。明朝最后的灭亡,固然有厂卫在其中起到的诱导因素,但厂卫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以往各朝虽然没有锦衣卫,但特务组织肯定也是存在的,只不过名称不同,而且没有被当权者当成一项重要的举措来实施。

那么为何厂卫制度在明朝,经过初期的短暂清明以后,迅速的演变成为特务政治的爪牙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究其根本,是因为明朝时经济基础与社会上层建筑,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不匹配。

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到了明朝中后期,实际上从经济层面已经失去了稳定的基础。中国古代封建制度,是建立在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但明朝中后期,随着本土资本主义萌芽的加速,大量手工业作坊在明朝经济中心,江南地区出现。

“明非亡于流寇,而亡于厂卫”,为何厂卫制度成为明朝灭亡的诱因

织造丝绸的工具

新的生产关系必然带来新的组织结构,而新的组织结构最终是要反向作用于上层建筑的。明朝在经济层面已经逐渐进入资本主义萌芽时代,但政治制度上还是古老的封建王朝时代。

当上层建筑不能匹配经济基础的时候,民间对于皇权的依附性势必要降低,更直接一点,就是出身于江南地区的百姓臣子们中间,随着新的经济模式带来的变化,对于至高无上的皇权的敬畏在减少。

不是明朝的官员比之前朝代更加堕落,也不是明代的官员团体比其他朝代更为团结,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心之中对于君权神授,皇帝是真龙天子这一类的说法的敬畏心在减少,尤其是在江南地区。

同时,资本必然追逐利益,但这些利益很多时候是跟封建制度下国家统治秩序不一致的,比如明朝为了防备倭寇而实行的海禁政策,就与当时江南工坊主想要积极参与世界丝绸贸易的利益不符合,所以才会有后来倭寇来袭时,很多内陆海商暗中资助的情形。

正如明代王世贞所说:

“天子不独断,必有所依仗。”

既然官僚体系靠不住,皇帝肯定要以别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威。

“明非亡于流寇,而亡于厂卫”,为何厂卫制度成为明朝灭亡的诱因

所以说,不是明朝统治者选择了特务政治,而是在皇权与辅助皇权的官僚体系渐行渐远的前提下,皇权必须依靠其他力量来维持封建制度下的社会关系。与其说是厂卫制度毁了大明朝,不如国师落后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不协调,最终毁了大明朝。

四、结语

厂卫制度,是明朝统治者为了加强皇权而建立的一套特殊的监察制度,其突出的特点是法外治权,也即是说,厂卫脱离了原本皇帝到官僚体系的封建制度,而重新建构了一套在国家法律体系之外的特务制度。

因为厂卫的存在,严重损害到官僚体系的利益,从而造成了皇权与官僚的对立,间接促使了大明朝政令不通,并为明朝灭亡埋下伏笔。

但明朝皇帝依赖于厂卫制度,并非皇帝个人的任性之举,而是在资本主义萌芽,古老的封建制度不能够匹配新的经济基础的形式下,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加强皇权而不得不做出的改变。所以如果说是厂卫诱发了明朝的灭亡的话,那么引起这种改革的,则是传承两千年的封建制度的落伍于时代。

参考文献:

《明史》

《清史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