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光读书】仁者情怀,幽幽其香

 政博 2019-12-14
“语文湿地”
导语
  daoyu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梁漱溟先生,这位“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自称“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孔孟之道,从仁、乐、纳言敏行等十四个方面,以独特的视角来解读儒家思想的精髓。而张明晶老师慧眼独具,此文为我们了解儒家思想开了一扇窗,值得一读!

仁者情怀,幽幽其香

——我读《梁漱溟先生讲孔孟》

张明晶

梁漱溟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这本书是梁先生的学生李渊庭和闫秉华整理出来的他的演讲稿。

梁先生在这本书里最大的贡献是总结出了孔孟(主要是孔子)处事的十四个态度,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精髓,现一一作出梳理:

一、“仁”。

“仁”这个字在《论语》中是出现次数最多的,也是孔子最看重的。“仁”是什么,梁先生说,“仁”是一切的对。只要一件事是对的,它就符合“仁”的标准。什么是对的呢?就是一个人能保持着一颗天真烂漫的、柔嫩敏感的心,能够感受到世间的亲情,能够感受到人世的美好,能够对其他人保持有同情,能够对生活保有热爱,这种赤子之心,就是对的,就是“仁”的状态。它在不同的情境下,可以表现为慈爱、柔嫩、真挚、敦厚、慎重、严肃、敬畏、活泼、洒落、自由等各种形式。如果一个人在生活的打磨的过程中变得麻木了,我们的心变得又硬又冷的时候,我们就脱离了那个“仁”的状态,就会变得“麻木不仁”。

仁者如果能保持一颗自然的正常的心,根据当下做合适的恰当的事情,所以“仁者不忧”。而“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久处乐”,因为他的心被各种名、利等外物所遮蔽,不能回归到心本来应有的状态,时时焦虑、毛躁,所以既不能久处穷困,也不能久处安乐。

二、“乐”。

“乐”在孔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态度。孔子一生颠沛,有志难伸;颜回生活困窘,衣食不周,所以“孔颜之乐”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如何才能拥有那样的“乐”?梁先生说,“乐”应该向内求,而不是向外求。通过追求自身以外的东西来满足欲望,固然可以带来一时的快乐,但是很快便会索然无味,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的“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就是这个意思。索然无味之后,接着追求更高的欲望,然后再厌倦,周而复始,心灵总是被欲望牵制,就从来不会有从容自足之乐。而向内求就是反观自己内心,只要心在当下,行乎当行,止乎当止,就能感受到生命的快乐和喜悦,所谓“生机畅达,溢洋则乐”。比如准备考试,让你快乐的应该不仅是通过考试这个事情,而是你准备考试的每一天每一步都是应该是快乐的,你的点滴的步,你为了钻研难题而专注投入的状态,都是快乐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中正平和,行止适宜,生命自足,所以坦荡磊落;小人每有损人害人之心,便有了私意和妄念,生命的痛苦也随之而来。

三、讷言敏行。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孔子厌恶那种夸夸其谈、言过其实的人,而是赞赏默默努力去做的态度,“力行近乎仁”;叶曼先生说“人前做不到的事不说,人前说不得的事不做”,就是这个意思。“巧言令色,鲜矣仁”,如果一个人说话表情特别谄媚,辞令特别华丽,那么他一般不能够达到“仁”的境界。少说,多做,默默努力,终不会被辜负。

四、看自己。

仁者追求完成自己,而不是完成别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遇到事情永远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找答案,找方法,而小人则怨天尤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人学东西是为了改变自己,当世的学者学了东西就问别人为什么没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君子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显达的时候就使天下人都得到好处。这些都是说君子应该努力做好自己,做好现在,不要首先去要求别人如何如何。比如我们去助人,只是因为我有不忍之心,行了便完了,不是为了自己的福报,更不是为了别人的感激;如果为了做好事而去做好事,或者我也要求别人像我一样去做好事,这件事本身的意义便消失了。

五、看当下。

“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知道什么是自己该做的,什么是自己不该做的,考虑事情不超过自己的职责、能力、范畴,不把精力浪费在自己其实并不了解、也无法施加影响的事情上。孟子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也是呼吁人们把放逐在外边的心给找回来,回归到当下。古时韩愈、苏轼、柳宗元等人,都是心在庙堂,希望施展才华,实现安邦济世之大志,无奈时运不济,被贬逐江湖。但他们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努力作为,发展生产,革除弊政,造福一方百姓,有的善政至今犹存。

君子心在当下,不仅是要专注处理当下的事情,享受此刻的美好,也要安于当下的痛苦。南非总统曼德拉曾在狱中度过了27年的漫长时光。他在狱中不仅要艰苦劳作,还遭受虐待。但他把监狱当成修炼自己的地方,每天坚持锻炼身体,种植菜园,忘却外界纷扰,从痛苦中得到解脱。

六、反宗教。

梁先生认为孔子反对盲目崇拜鬼神,更反对不把人世间的事情做好而把时间、精力、金钱都花费在敬奉鬼神上面。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孔子提倡不要逃避痛苦,不要将心寄托于鬼神或者来世,要在今世不懈地修炼。

七、四毋,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毋意是不要以主观意识妄断客观现实,无端地猜测不仅会给别人带来伤害,也会给自己带来烦恼。毋必是看待事情要通权达变,不犯绝对主义错误,凡事推到极端就会有错误,所以要辩证地看待。毋固是不固守成规而深知变通,一个固执己见的人会失去学习的能力和进步的机会。毋我是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不存我见,以事实说话。

梁先生说:“我们如何出了那个恰好,而过或不及就是有了意必固我的缘故,此是一个要求,有要求便是私。我们的生活,前面已谈过,要是恰在生命之理上走,则是仁的生活。所有的毛病,都由于违仁来。但何时失了轨则而违仁,则完全由于意必固我。”

八、非功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理想的人做事的衡量标准是对社会有没有意义,而普通人做事的标准总看有没有利益。扎克伯格说在清华演讲时说:“我们不能够理解,一个人创业竟然不是为了解决一个社会问题。”周鸿祎在谈当初创业时也说:“创业如果仅仅是财务的动机,必然是痛苦的,创业有它的乐趣在,就是你的产品体现了你的价值,它能去影响其他人。”现在有些公司不讲情怀,不讲未来,不想改变这个世界,只讲绩效主义,它一定是难以做大的。

九、非刑罚。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法制禁令和刑罚去引导和约束百姓,他们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当今中国是法治社会,提倡依法治国,这是社会发展中一个必经的过程,但肯定不应是终极的目标。法律是道德的底线,违反了道德不一定违反法律,但违反法律一定违背了道德,如果人们行事以不违背道德为标准,这个社会必将是一个极其美好的社会。

十、礼乐。

孔子认为“礼”是人情的自然要求。古时人们婚丧嫁娶时没有闲钱,亲戚朋友凑份子帮助其完成这些大事,这是发自真性情的“礼”,是真的“礼”。而如今人们在凑份子时变相贿赂,动辄五万、十万,这样真情就被扭曲了,就不是真的“礼”。而且孔子也反对那些奇奇怪怪的礼,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这种甜言蜜语、满脸堆笑、点头哈腰的“礼”,孔子是以此为耻的。

十一、孝悌。

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梁先生认为,孝悌之所以是人之根本,是因为孝悌这件事所对待的人,就是你周围最近的人。如果自称修炼得很好,却连身边最近的人都照顾不好,一定是装出来的。如何对待我们身边的人,其实决定着我们真正的修养到底是什么样子。《礼记》云:“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我们对待孩子都能和颜悦色,但对父母却往往“色难”。如果仅仅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却不给父母好脸色看,这同养犬养马没有什么差别。

十二、十三,不迁怒不贰过。

不迁怒就是自己有什么烦恼和愤怒,不发泄到别人身上去,不拿不相干的人当出气筒。现代人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容易导致情绪不稳定,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这种消极因素带给自己的负面影响,就会身不由己地加入到“踢猫”的队伍当中——被别人“踢”和去“踢”别人。梁启超晚年得肾病住进协和医院,左肾有病却被错割了右肾,身体立刻垮了下来。但他当时正推崇西医,为了鼓励西医在中国发展,让国人相信西医,不仅没有迁怒协和,反而为其开脱。梁启超岂止是不迁怒,而是将自己信奉的“主义”置于健康与生命之上,这种仁者情怀确实可敬。

不贰过,过就是懈,不贰过就是不松懈。让我们松懈的东西比如习惯,回到家往沙发上一躺就看电视,时不时拿起来刷手机,这就是松懈的状态。我们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处在觉醒的状态下。

十四、天命。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命”是指不能为人所支配的事情,对于它不可不敬,人不可逆天行事。但“知命”并不是什么都消极等待,而是“尽人事而知天命”,就是即使在最坏的处境下,也要尽心诚意地对待每一件事情,竭尽全力拼到最后,如此尽人事之后,才知道天命如何,然后顺应天命的安排。这种知命又不认命的豁达与不妥协,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态度。

孔孟思想丰赡精深,语言简古深奥,前人注解纷繁,如果能在读《论语》《孟子》时参照这十四条归类理解,或许能有更明晰的收获。哲人远矣,但其智慧如那遥远古时的摇曳明灯,烛照了我们心头的晦暗与懵懂,亦在古往今来的蒙昧中开拓了一条绵延不缀的文化隧道;其仁爱的情怀如那空谷幽兰,其幽幽芳香浸润着心田,化育在心底,融入进了每个华夏子孙的血脉神韵。

张明晶,山东省滕州市第二中学语文教师。坚信语文是生活的诗和远方,愿意带领孩子用语文的眼睛发现生活之美,发现更好的自己。

张明晶  山东省滕州市第二中学   邮编277599

电话15263029902     邮箱hheng2003@163.com

【作品链接】围绕《论语》一书,梁漱溟从自己的理解出发,把儒家思想解释为十四个方面:乐、讷言敏行、看自己、看当下、反宗教、毋意必固我,非功利、非刑罚、礼乐、孝弟、不迁怒不贰过、天命。同时,还结合中国现时的思想及西方思想,谈了新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再审视、再理解。大家之笔,尽是神来之处,寥寥十万字把一个“儒”字解释得淋漓尽致,读来不禁为之拍案!

策划:“阳光读书栏目组@语文湿地”

编辑:郭淑霞

审稿:陈建红  陈玉蓉

制作:金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