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372课-2019.12.13影像群集锦 第123天

 zskyteacher 2019-12-14

每次大家在阅读文章前,请花两分钟看看视频吧

一份公益,一份感动



男性,37岁,出现视力障碍。

影像学表现:MRI 显示在鞍上方见一囊实行不规则肿块,呈明显不均质强化,肿块与垂体分界较清。

鉴别诊断:

颅咽管瘤、毛细胞星形细胞瘤


病理诊断: 颅咽管瘤(造釉细胞型)

1. 颅咽管瘤为 WHO I 级的肿瘤;

2. 肿瘤体积较大(一般>5 cm),易囊变(90%),伴有钙化(90%),明显强化(90%);

3. 有两种组织学分型:造釉细胞型(多发生于儿童,囊性)和鳞状上皮型(多见于老人,实性);

4. 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发生的位置:(1)鞍上(75%);(2) 鞍上和鞍内(21%);(3) 仅发生于鞍内 (4%) ;(4) 常累及多发颅窝:前颅窝(30%);中颅窝(23%);后颅窝和 / 或斜坡(20%)

治疗:一般采用手术切除,分完全切除和部分切除,部分切除多联合放疗。预后来说,大小<5 cm,术后复发率为 20%;>5 cm,复发率高达 83%。


 颅咽管瘤是蝶鞍区肿瘤中处垂体瘤外最常见的肿瘤,其发生率占所有脑肿瘤的 2.5%-4%。颅咽管瘤,顾名思义是指发生于颅咽管的肿瘤,多见于少年和儿童,好发于鞍上垂体结节部上端,少数也可见于鞍内,向鞍上发展,蝶窦等部位也可发生。蝶鞍区周围毗邻关系复杂,上方为视交叉,两侧为静脉窦,蝶鞍内有垂体。发生于此部位的肿瘤,临床症状因此较为多变,对于发生于该部位的颅咽管瘤的诊断多依赖于影像学表现。

最后诊断:左股骨远侧干骺端骨软骨瘤

Osteochondroma

男,38 岁,反复咳嗽、咯血痰2 个月,左胸痛10 天,加重3 天入院。

胸部CT:左肺下叶圆形、边界清楚、密度均匀的肿块影,大小约3.4 cm ( 图1A) ,病灶内无钙化、液化坏死,周围无卫星灶,CT 值约46.6HU。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 图1B) ,CT 值约67.2-128 HU。静脉期呈等密度,CT值约66.3 HU ( 图1C) 。

肺透明细胞瘤

( clear cell tumor of the lung,CCTL) 

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良性肿瘤,最先由Liebow 和Castleman 描述,最有可能起源于血管周围细胞。由于肿瘤细胞质内含有大量糖原,因此也称做“糖瘤”。病理上,免疫组化显示HMB-45 和S-100 protein 阳性,cytokeratin 阴性就可以作出确切的诊断。

CCTL 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性别无差异或女性稍多。大多数患者没有相关肺部症状,部分出现胸背痛,呼吸困难,咳嗽,咯血痰等症状。这些临床症状都没有特异性,大多数在常规胸片或CT检查中偶然发现。


CT 表现主要为圆形、边界清楚的结节,没有钙化或空洞,无特异性肺段分布,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延迟期强化降低,呈“快进快出”表现,这主要与肿瘤丰富的血管结构有关。

CCTL的生物学行为通常认为是良性的,主要依靠手术或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文献报道,肿瘤直径>2.5 cm,液化坏死区域较多,显微镜下出现大量核分裂,出现临床症状提示肿瘤具有侵袭性行为。对于肿瘤直径> 2.5 cm或出现临床症状的患者,建议手术切除。

CCTL 影像学诊断困难,需要与其他肺部良恶性肿瘤鉴别。


肺错构瘤常有“爆米花”样钙化及脂肪密度,通常表现为轻中度强化,鉴别不难。


肺硬化性肺泡细胞瘤常明显强化,常出现特征性的周围“晕征”及周围“新月征”。


恶性肿瘤特别是原发性肺透明细胞癌及肺转移性肾癌,其形态学表现相似,诊断需要依靠病理,前二者cytokeratin 均表达阳性,而CCTL对cytokeratin 表达阴性,另外肺转移性肾癌有肾肿瘤史。

女,54岁,腹胀、食欲不振3个月余

超声检查提示肝脏体积增大,回声不均匀,肝血管细小,合并腹腔积液。

肝脏CT 平扫( 图1):肝实质密度弥漫性减低(CT 值约40HU),肝镰状韧带附着旁肝组织突出呈三角形,并可见腹腔积液。

肝脏动态增强CT( 图2-4):肝内血管细小,无移位,实质强化程度不均匀性减低,延迟期呈“地图”样强化。

肝穿刺活检:

穿刺组织内见少量肝细胞,肝细胞周围及窦周间隙见大量淀粉样组织沉积。


病理诊断: 原发性肝淀粉样变性


 淀粉样变性(amyloidosis,AL)

临床罕见,是指单克隆浆细胞功能紊乱产生不溶性淀粉样蛋白,沉积于细胞外间隙或血管壁,压迫和替代正常组织,导致器官功能异常。

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平均年龄55-60 岁。根据病因可将AL 分为原发性、继发性、遗传性及肿瘤相关性AL。原发性AL多累及心脏、肾脏、肝脏等器官,其中约30% 累及肝脏。

淀粉样蛋白在肝实质内沿着肝窦或血管壁分布,肝血管受压变细,肝细胞受到不同程度挤压,肝功能、肝生化可正常或异常,但由于AL是一种进行性疾病,所以预后较差。有学者研究认为原发性肝AL患者的总体存活率为8.5个月,合并血清胆红素升高者平均存活率为1 个月。


 根据病变累及范围可将肝AL 分为肝小叶型、汇管区和血管周围型及混合型。肝AL 患者通常出现体重减轻、肝脏肿大,肝脏体积增大常表现为轮廓不对称或呈三角形肿大,且肝肿大顶端位于镰状韧带附着处,原因可能是肝叶两侧边缘轻度萎缩所致。


 肝AL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 平扫常表现为肝呈不对称性或三角形肿大,且肝肿大顶端位于镰状韧带附着处,肝实质密度呈局灶性或弥漫性减低,伴或不伴钙化,动态增强后可见血管纤细,无移位,肝实质强化程度减低,门静脉期或延迟期呈“地图”样不均匀强化。原因可能与肝脏受累面积及血管受压程度有关,也有学者认为其与淀粉样物质延迟吸收对比剂有关。

MRI 上T1WI 信号明显增加,T2WI信号减低,T1WI 信号的改变可用来指导化疗。但是,T1WI 高信号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肝AL 最终诊断需借助肝穿刺活检,刚果红染色( + ) 是诊断金标准。


本例示肝实质密度减低、增强后延迟期不均匀强化、肝血管纤细及镰状韧带附着处肝实质呈三角形突出,则应考虑AL 的可能。本例经肝穿刺活检证实。

女,78岁,吞入枣核7天,胸部疼痛明显

诊断:

食管异物(枣核)并穿孔、纵隔感染

上消化道造影示胸中段食管内见一充盈缺损,正位上呈横条形,侧位上呈类圆形,钡剂通过略受阻。

胸部CT平扫示管腔内一梭形异常密度灶,周边呈高密度,中心呈明显低密度。相应食管壁增厚、毛糙,壁外可见少量气体影,纵隔内脂肪间隙浑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