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的失望是无言的离开,像老子西出函谷关,他一定厌恶这世界

 孟溪ProbeT连山 2019-12-14

读《道德经》,最后都是为了想了解什么是老子所说的“道”吧。

如果功利世俗的去解读当然也可以,因为道生万物,一切都在道中。

好像有人演讲“爱情”,只用了这么几个字:知道的人不说你也知道,不知道的人说了你也不知道。

“道”也是如此,这类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用语言完全无法适当表达。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道”是什么没有人能说的清楚,他在不同的思想体系里有不同的名称,比如“本真”。

就像古希腊人所认为的:肉眼感知所认识的世界是一个虚假的世界,在这个世界背后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东西,遗憾的是我们可能永远也看不到他。

最初对这个世界产生疑惑是因为知道了地球只不过是漂浮在宇宙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在那一瞬间大脑就开始混乱:如果宇宙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那对于渺小的个人的存在到底有什么意义?

也许在遥远的春秋时代,老子通过他卓越的智慧洞察到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可这种东西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老子发现人们正越来越远离“道”他说“大道甚夷而人好径”,人们正朝着一个极其恶劣的方向前进,于是老子像绝世高手一样心灰意冷,驾一青牛西出函谷关,去到当时的文明世界之外。

因为那里最接近“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世上的一切都与道相通,在感情方面真正的失望是无言的离开,最伤心的不是那些嚎啕大哭的人,而是那些默默流泪的人。

真正想死的人没有人能拦得住。

老子一定是对当时的世界失望至极,所以才西出函谷关,他的心情应该是平静的,因为他知道“道”;他应该很寂寞,因为知道“道”的人只有他一个。

如果没有那个叫尹喜的人,我们将只能从孔子那里知道曾经有这么一个人,孔子对他评价很高“其犹龙也”,是孔子的一位老师,是个图书馆管理员。

他在几天内写了五千个字,两千多年后人们还在研究这寥寥五千字,动辄数十万数百万字。如果让老子自己说,估计字数还能更少,写书毕竟要照顾一下读者。

牛顿写了本《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写那么多字最后只有几个公式;达尔文写了厚厚一本《物种起源》只用一句话概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想象一下,如果牛顿只给出几个公式,达尔文只说一句话。

所谓:大道至简。

“道”到底是什么,老子也没能说清楚,因为“道”根本就无法用语言描述,但如果“看到”了道,一定会对世界失望吧?

不然为什么那些“得道”之人全都跑到深山老林里去了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