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相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所著,仅仅五千言,却涵盖着深厚的哲学思想,被誉为“玄而又玄”的学问,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老子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部《道德经》呢? 老子在鹿邑长大,去过很多地方,学识渊博,后来在周王朝的京城,也就是洛阳,担任相当于现在图书馆馆长的职务。后来洛阳兵荒马乱,图书馆里的书,不是被烧,就是被抢、被偷,就连他这个馆长的工资,也没人发了,所以他也待不下去了。 那他要去哪里呢?去西边。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我们中国,水是自西往东而流的,因此,老子就想到我们中华文化的源头,一定在西方。而后来的事实证明,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确实是从西北向东南方向慢慢发展的。 老子要往西走,就要经过函谷关,这是西出洛阳的必经之路。当他走到函谷关的时候,遇到函谷关的领导尹喜,尹喜早就听闻老子的大名,所以就请求老子留下来,为家乡的子弟留点东西。 尹喜非常诚恳,盛情难却之下,老子就写下了五千言,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道德经》。老子学识渊博,不可能把所学的都写下来,既然要为后人留点什么,那当然就要选取最精华的部分了。要么不写,要写就写千古不变的道理,就写万事万物的本源。 所以说,一部《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言,实际上只写了一个字。就是“道”。文章中所有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个“道”来讲的,都是为了向人说明这个“道”,让人能够认识这个“道”、遵循这个“道”。 那老子要讲的这个“道”到底是什么?它是一切万事万物的本源,最根本性的那个东西。但具体是什么,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你问释迦牟尼佛什么是“道”?他会说:不可说,不可说。你问他讲了七七四十九年,都讲了些什么?他会说:他什么都没说,从未讲过什么经。你问孔子讲了些什么?孔子会说:信而好古,述而不作。 所以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只要是用文字所表达出来的“道”,就已经偏离那个本来的“道”了,已经不是那个原汁原味的“道”了。就连这个“道”字,也是勉强为它起个名字而已。 虽然“道”很难说得清楚,但又不得不说,因为我们在生活之中,一时一刻也离不开“道”。所以老子开篇讲这句话,就是给我们读者提前打个防疫针,这部《道德经》是帮助我们悟“道”的,并不是“道”的本身,千万不要执着文字相,不要钻进牛角尖里出不来了。 其实无论是老子、孔子,还是释迦牟尼佛,还是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是殊途同归,最终指向的都是这个“道”,只是方式、形式有所不同。所有的宗教,都如指向“道”的一只手,但人们往往只注意那只手,却忘记了它所指向的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