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来到函谷关,关令说:想过关,著书。道德经是这样面世的吗?

 丁小悟典 2022-02-07

公元前5l6年,老子辞官西行,来到了函谷关,函谷关关令尹喜说,拿出通关文书来,老子却拿不出来。尹喜就说,没有文书,想过关也可以,就把你的思想智慧写下来,留下来。

老子没有办法,只好乖乖坐下来著书。交差后,尹喜才放他出关而去。

这是野史关于老子在函谷关著书的经过,把尹喜描写得很强势,老子只能乖乖受他的摆布。野史中关于老子的传说无奇不有,而正史却没有这么复杂。

老子来到函谷关,关令说:想过关,著书。道德经就这样面世了?

著名画家范曾《老子出关图》

正史中关于老子的生平资料非常有限,司马迁在《史记》中用了400多字简略记述了老子其人,也是扑朔迷离,给后世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历史上,比较认可的说法,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就是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县人,在周都洛邑(今洛阳市)担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和档案馆馆长。

老子所处的时代是社会重大的变革期,周王朝权势衰微,已经控制不住日益混乱的局势;诸侯国之间相互争霸,战争频繁,家破国灭者不计其数;战争久不停歇,民众流离失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除了几个诸侯国的政治还比较清明外,其余都是政治黑暗。

动荡的社会环境,尖锐的社会矛盾,当权者的各种盘剥,民众生活痛苦不堪,担任过史官的老子,能以更深刻的眼光,洞察“礼乐崩坏”、“天下大乱”的时局,苦苦探寻救治天下之道,提出自己独特的思想,声名远播,被天下人尊称为“智者”。

公元前5l6年,周王室发生内乱,王子猛与王子朝为争夺天子之位而互相搏杀,王子朝最终势败,不甘失败的他劫掠了周王室大批典籍,逃亡到了楚国。

老子来到函谷关,关令说:想过关,著书。道德经就这样面世了?

函谷关老子紫铜锻造贴金像

老子蒙受失职之责,受牵连而辞职,这也正合了他要隐退之意。于是,老子离开洛邑,骑一青牛,欲西出函谷关。

社会动荡不安,像老子这样想要退隐的人不在少数。这些退隐之人都是当时有见地的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看得一清二楚,却又无能为力。改变不了现实,又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就退隐起来,采取非暴力不合作。

《论语》中就记载了好几个这样的人,荷蓧丈人、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耦、荷蒉者、晨门等,这些人看到孔子为挽救社会而东奔西走,就纷纷嘲笑他如丧家之犬,讥讽他“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不明智之举。

孔子向老子问礼,老子送别他时,离别赠言就是劝他放弃对世俗理想的追求:

你所极力要恢复的周礼早就已经失去生命力了。君子时来运转的时候就驾着车去做官,一旦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旋转。善于经商的人,总是把货物藏起来,好像什么都没有一样;道德高尚的人外表谦虚得像个愚人。抛弃你的那些傲气和欲望吧,这些东西对你来说没什么好处。

老子来到函谷关,关令说:想过关,著书。道德经就这样面世了?

孔子问礼于老子

社会的不安定,具有退隐想法的人很多,函谷关关令尹喜就是这样的人,传说尹喜经常隐居到终南山修道。

尹喜好观天文,有一天夜晚,忽见东方紫云聚集,滚滚而来,懂天象的他知道,这预示着将有不凡之人自东而来,这是紫气东来这个典故的由。

函谷关是西去必经之处,于是,尹喜就急忙赶回了函谷关,等待贵人的到来。

一天傍晚,斜阳西驰,红紫满天,一位皓首白须的老人骑青牛而来到关前,这位老人就是老子。

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很简练: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不知所终。”

尹喜的话中有一个“强”字,有野史就推测,尹喜强迫老子写书。因为老子因渎职而离开洛阳,没有通关文牍,尹喜以此为要挟,老子不写书就不放他过函谷关。于是,老子被迫无奈,写下了《道德经》。

老子来到函谷关,关令说:想过关,著书。道德经就这样面世了?

尹喜迎接老子

像老子这样的人,是能“强”得了的吗?老子绝对不是一个害怕强权的人,他应该是遇强则强,遇弱则弱。即使不会硬碰硬,但他绝不会被要挟。大不了不出关就行了,何处不是隐居之处?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有一种传说,老子出函谷关向西走并没有走得很远,就返回了,从灵宝、卢氏辗转到了栾川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隐居起来,他隐居的地方就是现在的老君山。老子最后落脚到了洛宁(传说的仓颉造字处和洛书出水处),并在此病死,安葬于寿安山。这些地方都有许多关于老子的传说和有关纪念遗迹遗存。

当尹喜知道这位老者就是闻名天下的智者老子时,喜不自禁,看到老子这是要隐居的架势,想把老子的智慧留存下来,于是,就有了让他著书的想法。

但尹喜知道,隐逸之人都是性情中人,像老子这样的人更是勉强不了的,觉得要求老子著书是有些让他为难,很不好意思。因而,尹喜所谓的“强”,应该是“强其所难”“勉强”。

老子来到函谷关,关令说:想过关,著书。道德经就这样面世了?

尹喜向老子请教

尹喜也不会上来都要求要求老子著书的,他请老子到官舍会谈。他与老子是同道中人,在志趣上是一致的,他们有共同的话题,有了共鸣之处,谈得很一定投机,彼此之间惺惺相惜。

尹喜在谈话到了适当的时候,恳请老子:“先生是当今的智者,不会把自己的智慧悄悄地据为己有,一定是将天下人变得有智慧当作自己的责任。如今你就要隐居,今后向你求教,找到你很难,你何不把高明的思想著述为书,留给世人呢?我知道这样的要求很太勉强你,有些强其所难,但还是请勉为其难地著书吧。”

应该是尹喜的态度打动了老子,他就在函谷关住了下来,开始著书,直到书稿完成,才离开了函谷关。如今,在函谷关附近,有许多关于老子活动的传说。

老子来到函谷关,关令说:想过关,著书。道德经就这样面世了?

老子根据自己对社会的观察和生活的体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根求源,著述上、下2篇,81章,5000多字。

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故称《道经》,共37章,主要讲道是宇宙本根。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故称为《德经》,共44章,主要讲如何遵循道来处世。

老子最后去了哪里,司马迁一句“不知所终”,让人们进行无穷无尽的猜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为我们留下了《道德经》这部穿越千年而经久不衰的文化瑰宝。

老子来到函谷关,关令说:想过关,著书。道德经就这样面世了?

《道德经》揭示出宇宙万物的存在根源和规律,总结了社会发展的普遍法则,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源流之一,而且远播海外,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

《道德经》中许多闪光的思想值得我们认真挖掘,并予以现代性的诠释,对现代社会同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删)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悟典 ,与你一起感悟传统文化之真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