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班牙旅行笔记

 新用户60194725 2019-12-14

**共和国的政党派别*国际纵队的支援*海明威和罗伯特·卡帕*内战中的西班牙知识分子*第五纵队和模范监狱犯人的命运*格尔尼卡和毕加索的画**

在托雷多解围之后,马德里最大的变化,是从世界各地来了大批志愿的“国际纵队”。到底是不是国际纵队挽救了马德里,历史学家至今争论不清。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非常难确定的结论。

可是,从一些数字来看,国际纵队无疑是起了关键的作用。比如说,在1936年12月的马德里保卫战中,摩尔兵团逼近马德里市区,和马德里的八万民兵展开激战。在最关键的12月7日到12日的几天里,三千五百名国际纵队投入马德里保卫战。这段时间,帮助共和派的国际志愿兵达到四万左右。

一些历史学家们认为,如果当时共和派就失去马德里,很可能佛朗哥政权会很快被国际社会所承认,西班牙内战就会就此结束。

马德里保卫战是国际纵队的第一次亮相,同时也把共产党推到了西班牙政治的聚光灯下。西班牙虽然左翼势力很大,可是,派别党派也很多,而西班牙共产党本来不算是一个大党。马德里一仗是个转折,使得西班牙共产党在内战和此后的西班牙历史中起了很大作用。

西班牙共产党最出名的是一个女豪杰,她名叫伊巴露丽(Dolores Ibarruri),极善宣传鼓动,常用笔名“热情之花”发表文章,大家也就更记住了她“热情之花”的别名。在马德里保卫战期间,她提出的口号:“不让他们通过”(No pasaran!)名垂青史。这口号几乎成为她的代名词。她的另一句口号是:“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热情之花”极具个人魅力。据说在群众大会或者电台上,她半沙哑的嗓子一开口,大众为之倾倒。她是巴斯克地区一个贫穷矿工的女儿,是个坚定的共产党人。可是,据接近她的人说,她其实又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这就是西班牙风格。

林达作品集

“热情之花”

我们回来以后,找了很多西班牙内战时期的宣传画,这些画的风格都和这样的口号很相符。假如把上面的洋文遮去,粗粗一看,我们会以为那是中国五六十年代的宣传画。

林达作品集

左派的宣传画

志愿兵突然之间从世界各地蜂拥而来,是因为国际纵队是由第三国际出面,在各个国家有组织地招募兵员,他们以志愿兵的方式来到西班牙,其中百分之六十是共产党人或者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会、青年团的成员。国际纵队来自五十几个国家,其中包括中国人。我们还看到过一张西班牙内战中的中国战俘的照片。最多的是法国人,有一万人,其中一千人战死。英国来的两千人中,有五百人阵亡。美国人有两千八百名,大多在很出名的林肯营服役,在他们中间有九百人阵亡。在美国志愿者中,有三分之一是犹太人,多数是从苏联到美国的第一代移民。加拿大也来了一千人,其中有后来在中国殉职的共产党员白求恩。

林达作品集

国际纵队中的中国人战俘

林达作品集

共和派工会组织的士兵们乘火车上前线(卡帕摄)

林达作品集

共和派士兵出征前宣誓(卡帕摄)

林达作品集

这张照片是卡帕的名作

林达作品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