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傲骨良多兴许已经成了一种俗称的约定,不仅古代的才子们一直给我们留下如此的概念,民国时期的新秀和大儒们,如鲁迅,闻一多,徐志摩等也大多如此。悲天悯人的关注着这个世间,不愿将自己与世俗混为一谈,但做到朱湘这个程度的却也实在少见。 他一生特立独行,才华与所为同样令人惊异。有人赞他绝顶聪明,因为他的诗歌的确带着少有的灵气,但也有人说他脑子怪诞,因为他几乎同当时文学界的大多数人鲁迅,闻一多,苏雪林等都撕破了脸,被绝大半的人给拉进了黑名单。 朱湘父亲是清末高官,母亲也是世家大族的千金,要说出身,算得上是高门子弟。只是他3岁丧母,11岁丧父,其后跟着哥哥一起长大。虽说长兄如父,但两人年龄差的太大,朱湘与哥哥之间并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加之大哥性格暴躁,动辄责骂,两人的感情也算不得亲厚。 一直用心苦读的朱湘15岁便考入了清华大学,其后不久便跟同宿舍的三个人,因才学出众,被人送了个“清华四子”的美称。在学校时,除了学习,他还经常在刊物上发表自己的诗歌新作,偶尔还译一些国外经典诗集作品。不过他有个特点,在译述时,并不总是完全按照原作老老实实地翻过来,经常加上自己的即兴之感,说是任性也罢,率真也好。朱湘的个人性格从此也能窥见一二了。 1923年,尚为清华学子的朱湘爆出了一件让众人跌掉镜框的事。他被清华大学除名了,作为全国名校,这种事情,在清华校园,还真是破天荒的头一遭。那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一打听才知道,原来他是故意的。朱湘不满清华大学早餐的点名制度,认为这太矫揉造作,假得很。多次迟到综合在一起才会给一个处分,他生生积攒了3次处分,换了一个开除的通知。有校友劝诫其不要如此激进,朱湘还是毫不犹豫地离开了校园。 1926年,徐志摩和闻一多等新派诗人创办了一个刊载诗歌的报纸,朱湘也被邀参与其中。初时几人相处良好,但不久闻一多发表了《屠龙集》时,却引发了一场矛盾。便是这个作品触动了朱湘的神经。他洋洋洒洒地写了将近7000字的小论文,分条缕析地挑出这个诗作中的毛病,前前后后达60多处,韵律性不够,读起来太晦涩,怪异,缺乏美感等等。 不久朱湘又将矛头指向了徐志摩,称他太油滑,牙尖嘴利不像个诗人,大概是一种迁怒。因为诗作在报刊上的排版上,朱湘的《采莲曲》被负责此事的闻一多放在了角落的不显眼处。不过这也只是后来人的一种推测,事实究竟是否如此,已无从得知了。朱湘从此与徐志摩,闻一多生了罅隙倒是真的。 1929年,朱湘转到安徽大学任职,此时他已成婚并有了几个孩子。倘若不出变故,这该是一个圆满的小家庭,只是所在学校因各种原因经常拖欠工资,朱湘家的几个孩子经常饿得咕咕叫。校方看此情况,便从学校中挑选了几个代表前去和政府谈判,期望将工资给要回来。这些谈判的人中便有苏雪林。 朱湘得知苏雪林在其中,却颇为不赞同,因为这是一个女教师。他当着几人的面,带着些许嘲讽地说了一句,他是很赞同这个事情的,请女同事去,大概经费也能快点下来。话音才落,苏雪林气青了脸,险些当场要打架。 除了苏雪林,曾被他当成偶像的鲁迅后来也遭到了他的指责。那是朱湘在美国留学期间,每个月的生活费不甚宽裕,他既要寄回家里,还要留点用作自己的吃穿用度,日子过得十分萧瑟。想要卖自己的文稿也并不如意,而鲁迅作为当时的文坛泰斗,在稿酬方面是远远优于他的。有人猜测或许是这些重压让他生出了压抑良久的逆反的抗拒之心。 不过抛开这些怪诞不谈,大凡著名的诗人,大多是在疯子和天才之间徘徊,一线之隔,朝夕逆转。也难怪鲁迅先生称朱湘为“中国的济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