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运动可以改造大脑,让孩子成绩更优秀! 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科学家们,组织 19000 名学生验证了这一结论,并让这批孩子成了全世界最聪明的孩子。 怎么做到的呢?所有的改变,始于体育课一点小小的转变。 01 听说过「零点体育课」(Zero Hours PE)吗? 它是美国哈佛医学院的一项重大研究。 所谓「零点体育课」,就是学生全天的第一节课先上体育课。美国芝加哥内珀维尔(Naperville)高中 19000 名学生参与了这项研究。 结果如何呢? 上半学期结束时,参加零点体育课的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了 17%! 不仅如此,1999年,这批学生参加国际教育与评价测试(TIMSS),还获得了科学第一名,数学第六名!
图源:网络运动前后大脑被激活区域的变化受这项实验的影响,美国教育界掀起了「活力儿童计划」(简称 BOKS 计划),试图通过运动项目来激发儿童的潜能。 截止 2019 年初,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国,至少有 3000 所中小学加入了这样的计划。 02 再看看国内的情况。 前不久,一条「体育老师能不能当班主任」的消息上了热搜。 体育老师申请当班主任,家长质疑的背后是我们对体育的不重视。
体育处于鄙视链的最底端,现在很多学校出于安全的考虑,连课间十分钟,都不允许孩子随意走出教室了。 孩子的身体是「安全」了,但孩子的大脑却正在遭殃。
停止了运动,大脑这个耗能的器官就显得多余,那还留着做什么呢? 安顿下来的海鞘,会慢慢把它分解吸收掉(这种养分的自我回收,其实就是变相的「吃」掉)。 所以,无脑的海鞘,一生大部分时间看上去更像植物而非动物。 图源:YouTube-Bademosh Habelok频道这让我想起整日静静地坐在教室里的孩子。 图源:绝对萌域-微博静止久坐,正在摧残孩子的身体和大脑
03 运动为什么能让孩子变聪明? 科学家研究表明,运动可以产生内啡呔、血清素和多巴胺等物质,使孩子心情愉悦地投入学习。 此外,体能好的孩子注意力也会更集中。 那是不是说,只要运动,孩子就会变聪明? 没那么简单。 《运动改造大脑》一书明确指出,仅运动一项,并不会使任何人成为「天才」,否则运动员都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运动的作用,在于帮助孩子建立了新的神经回路。 不过修好了路,没人走也不成。 零点体育课给我们的启发是,孩子在运动之后再去学习、思考,这些回路能被更好地激活利用。 在运动和学习之间,有种明确的关联:
这个比喻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大脑学习的规律。
04 明确了运动的重要性,很多家长会急于知道,学龄前的孩子参加什么体育活动更合适?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明白学龄前孩子能做到什么。 这方面,国内比较权威的文件是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其中就动作发展方面,给出的目标是: 搜索国外的资料,我发现加拿大专门为家庭制定了《0-12岁儿童体育素养发展指南(家长版)》,这份国家层面的标准和建议,能给我们一些具体的参考和指导。 图源:《0-12岁儿童体育素养发展指南(家长版)》黄色部分是训练相应能力的最佳时机 总结上述两份指南,一个大的原则是:
图源:《0-12岁儿童体育素养发展指南(家长版)》9岁之前,尽可能给孩子多样的运动机会 分龄来看: 4 岁之前,孩子的身体尚在发育,肌肉、神经、骨骼等还不足以承受专业的动作训练。 这一阶段,应给孩子在不同环境中,体验不同类型活动的机会。每天应以多种方式,多次进行身体活动。 活动的类型,应注重动作技能的发展,广泛的日常体育运动对孩子更有益。 针对学步儿童,室内爬行、扶走、跑动,室外接触大自然,快走,跑跳等,任何能让孩子活动起来的运动都应积极尝试。 只要孩子能动起来,不必刻意强调运动强度。 4~6 岁,孩子的身体处于基础动作学习的准备阶段,在运动兴趣培养的基础上,可以适度增加消耗体力的运动,每天最好能有 60 分钟中等强度到高强度的体育运动。 关于运动强度,可根据孩子的呼吸频率和排汗情况来判断。 中等强度的活动,会提高孩子的呼吸频率和排汗情况,像骑单车、平衡车,室外追逐跑跳等。 高等强度的活动,会让孩子呼吸急促,且大量出汗,比如跑步、游泳。 6 岁以后,孩子逐渐进入基础动作学习的最佳时间,但仍以兴趣为导向,需要注意避免强对抗、高风险的项目,以免影响孩子的兴趣甚至身体发育。 很多家长很想知道孩子几岁该学什么项目,最好能有一个学习各种运动项目的最佳时间表,比如,X 岁学轮滑,X 岁学足球。其实,我自己也很想有一张这种「运动时间地图」,但查看的资料越多,我越发现根据年龄给答案,是种不负责任。 首先,运动关乎孩子的安全,一定要考虑身体条件,能否胜任训练的要求; 其次,运动不仅仅是运动,还承载着孩子价值观、社会人格的塑造,这又涉及心理认知等方面。 再者,学龄前孩子的运动兴趣容易转移,一刀切的标准反倒会变成束缚。 05 剥夺运动,就是剥夺成长。 我们的祖先在奔跑中围猎、逃生,运动早已被写进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的大脑也被预先设定来管理这些基因,放弃运动,就打破了 50 万年来,一直稳定存在且微妙的生物平衡关系。
这个结论,适用于大人,同样也适用于孩子。 其实仔细想想,这不就是孩子们最自然的状态吗?每天跑跑跳跳,打打闹闹,你追我赶…… 学龄前正是培养运动兴趣的最佳时机,让孩子动起来,至少,最终孩子能收获一个健康的好身体。 卷儿妈 说 苏联心理学家伯恩斯坦认为,婴幼儿时期的运动探究能力,是青少年学习成就的重要影响因素。 养成运动的习惯,不仅能保持健康,还能收获聪明的大脑,还可能有优秀的成绩,何乐而不为? ·END· 卷儿妈爱科普 亲子、心理、教育,育儿育己 作者|卷儿妈 3岁小妞的妈妈 畅销书作者 目前从事儿童脑科学教育研究工作 个人公众号:卷儿妈爱科普(ID:juanr-ma) |
|
来自: 新用户09576950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