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哈佛科学家培养出了全球最聪明的孩子!19000个孩子,一个转变,验证变聪明的真相

 新用户09576950 2019-12-14

你知道吗?运动可以改造大脑,让孩子成绩更优秀!

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科学家们,组织 19000 名学生验证了这一结论,并让这批孩子成了全世界最聪明的孩子。

怎么做到的呢?所有的改变,始于体育课一点小小的转变。

01

听说过「零点体育课」(Zero Hours PE)吗?

它是美国哈佛医学院的一项重大研究。

所谓「零点体育课」,就是学生全天的第一节课先上体育课。美国芝加哥内珀维尔(Naperville)高中 19000 名学生参与了这项研究。

结果如何呢?

上半学期结束时,参加零点体育课的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了 17%!

不仅如此,1999年,这批学生参加国际教育与评价测试(TIMSS),还获得了科学第一名数学第六名

有媒体报道说:一群体育老师,让美国内珀维尔的 19000 名学生,不仅成为全美国最健康的学生,而且还让他们成了全世界最聪明的学生。

图源:网络运动前后大脑被激活区域的变化

受这项实验的影响,美国教育界掀起了「活力儿童计划」(简称 BOKS 计划),试图通过运动项目来激发儿童的潜能

截止 2019 年初,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国,至少有 3000 所中小学加入了这样的计划。

02

再看看国内的情况。

前不久,一条「体育老师能不能当班主任」的消息上了热搜。

体育老师申请当班主任,家长质疑的背后是我们对体育的不重视。

一位当体育老师的朋友表示很无辜:

体育课全被挤占了,可主课学不好,别人还会说「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吧?」

开学到现在,我的体育课一节都还没上(都被「主课」挤占了)好吧?

体育处于鄙视链的最底端,现在很多学校出于安全的考虑,连课间十分钟,都不允许孩子随意走出教室了。

孩子的身体是「安全」了,但孩子的大脑却正在遭殃

海洋中有一种动物,叫海鞘(sea squirt)。

在生命的早期,海鞘像蝌蚪一样四处游走,寻找可以安家的地方。

一旦找到适合依附的礁石、珊瑚等,它就不再移动了。

停止了运动,大脑这个耗能的器官就显得多余,那还留着做什么呢?

安顿下来的海鞘,会慢慢把它分解吸收掉(这种养分的自我回收,其实就是变相的「吃」掉)。

所以,无脑的海鞘,一生大部分时间看上去更像植物而非动物。

图源:YouTube-Bademosh Habelok频道

这让我想起整日静静地坐在教室里的孩子。

图源:绝对萌域-微博静止久坐,正在摧残孩子的身体和大脑

教育家蒙特梭利,在 100 年前就指出:

头脑和运动是一心同体的。」

「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错误之一就是,割裂运动和学习的关系,视运动为脱离学习的低等功能……心智发展必须和运动相联系,也必须依附于运动……观察孩子,你会清晰地发现,他们的头脑发育是通过运动形成的……」

03 运动为什么能让孩子变聪明?

科学家研究表明,运动可以产生内啡呔、血清素和多巴胺等物质,使孩子心情愉悦地投入学习。

此外,体能好的孩子注意力也会更集中

那是不是说,只要运动,孩子就会变聪明?

没那么简单。

《运动改造大脑》一书明确指出,仅运动一项,并不会使任何人成为「天才」,否则运动员都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运动的作用,在于帮助孩子建立了新的神经回路。

不过修好了路,没人走也不成。

零点体育课给我们的启发是,孩子在运动之后再去学习、思考,这些回路能被更好地激活利用。

在运动和学习之间,有种明确的关联:

运动负责修路,提供脑源性营养因子等硬件——为大脑提供了学习所需的最佳工具;

学习刺激,又促使那些新生的神经细胞,不断建立连接,强化神经网络。

这个比喻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大脑学习的规律。

《运动改造大脑》结合零点体育课,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

体育老师塑造了孩子们的大脑,其他老师则使其更加丰满。

04

明确了运动的重要性,很多家长会急于知道,学龄前的孩子参加什么体育活动更合适?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明白学龄前孩子能做到什么

这方面,国内比较权威的文件是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其中就动作发展方面,给出的目标是:

搜索国外的资料,我发现加拿大专门为家庭制定了《0-12岁儿童体育素养发展指南(家长版)》,这份国家层面的标准和建议,能给我们一些具体的参考和指导。

图源:《0-12岁儿童体育素养发展指南(家长版)》黄色部分是训练相应能力的最佳时机

总结上述两份指南,一个大的原则是:

学龄前,应以培养运动兴趣为主,尽可能给孩子多样的运动机会。

从小运动全面均衡,身体发育好了,将来学什么都能更快上手。

图源:《0-12岁儿童体育素养发展指南(家长版)》9岁之前,尽可能给孩子多样的运动机会

分龄来看:

4 岁之前,孩子的身体尚在发育,肌肉、神经、骨骼等还不足以承受专业的动作训练。

这一阶段,应给孩子在不同环境中,体验不同类型活动的机会。每天应以多种方式,多次进行身体活动。

活动的类型,应注重动作技能的发展,广泛的日常体育运动对孩子更有益。

针对学步儿童,室内爬行、扶走、跑动,室外接触大自然,快走,跑跳等,任何能让孩子活动起来的运动都应积极尝试。

只要孩子能动起来,不必刻意强调运动强度。

4~6 岁,孩子的身体处于基础动作学习的准备阶段,在运动兴趣培养的基础上,可以适度增加消耗体力的运动,每天最好能有 60 分钟中等强度到高强度的体育运动。

关于运动强度,可根据孩子的呼吸频率和排汗情况来判断。

中等强度的活动,会提高孩子的呼吸频率和排汗情况,像骑单车、平衡车,室外追逐跑跳等。

高等强度的活动,会让孩子呼吸急促,且大量出汗,比如跑步、游泳。

6 岁以后,孩子逐渐进入基础动作学习的最佳时间,但仍以兴趣为导向,需要注意避免强对抗、高风险的项目,以免影响孩子的兴趣甚至身体发育。

很多家长很想知道孩子几岁该学什么项目,最好能有一个学习各种运动项目的最佳时间表,比如,X 岁学轮滑,X 岁学足球。其实,我自己也很想有一张这种「运动时间地图」,但查看的资料越多,我越发现根据年龄给答案,是种不负责任

首先,运动关乎孩子的安全,一定要考虑身体条件,能否胜任训练的要求;

其次,运动不仅仅是运动,还承载着孩子价值观、社会人格的塑造,这又涉及心理认知等方面。

再者,学龄前孩子的运动兴趣容易转移,一刀切的标准反倒会变成束缚。

05

剥夺运动,就是剥夺成长。

我们的祖先在奔跑中围猎、逃生,运动早已被写进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的大脑也被预先设定来管理这些基因,放弃运动,就打破了 50 万年来,一直稳定存在且微妙的生物平衡关系。

《运动改造大脑》一书的作者认为,与其纠结每天做多少运动,做什么运动才对大脑有效,不如遵循我们祖先的惯例,每天行走和慢跑,每周长跑几次,然后时不时地进行追逐猎物似的疾速奔跑

这个结论,适用于大人,同样也适用于孩子。

其实仔细想想,这不就是孩子们最自然的状态吗?每天跑跑跳跳,打打闹闹,你追我赶……

学龄前正是培养运动兴趣的最佳时机,让孩子动起来,至少,最终孩子能收获一个健康的好身体。

卷儿妈 说

苏联心理学家伯恩斯坦认为,婴幼儿时期的运动探究能力,是青少年学习成就的重要影响因素

养成运动的习惯,不仅能保持健康,还能收获聪明的大脑,还可能有优秀的成绩,何乐而不为?

·END·

卷儿妈爱科普

亲子、心理、教育,育儿育己

作者|卷儿妈

3岁小妞的妈妈

畅销书作者

目前从事儿童脑科学教育研究工作

个人公众号:卷儿妈爱科普(ID:juanr-m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