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只有一种成功,就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丨德慕斯演奏德彪西《月光》

 昵称65450 2019-12-14

△约尔格·德慕斯演奏德彪西《月光》

浅析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月光》

导读:德彪西,是站在漫长的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与20世纪“现代”新音乐时期之间并起到了纽带性作用的印象派大师。他的音乐集中体现了印象派时期的艺术特点,强调了一个客观的“标题性”的氛围,营造了一个畅想的空间。本文通过对德彪西的《月光》在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演奏处理的分析,论述其有关的风格与特点,加深读者对印象派的了解。

 德彪西,阿希尔―克洛德(1862―1918),法国作曲家,20世纪最伟大、最富于创造性的作曲家之一,是印象派音乐的创始人,被称为近代钢琴音乐学派的创始人。因为他的音乐飘忽、闪烁、朦胧而富有意境,可引起人的视觉联想,又被称为“钢琴画家”。

 印象派这一术语于1870年起用于绘画艺术,是在巴黎萌生的一种新型艺术风格。印象派作曲家追求的是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传统形式截然不同的一种新风格、新表现手法。作曲家寻求从大自然的瞬间印象中所感受到的听觉刺激,达到听觉上的满足与陶醉。印象派为求摆脱19世纪浪漫主义的主观情感表现,为求和声上的新发现,在配器上,力图纤细精致,并调节着音乐丰富的明暗层次和浓淡色彩。

 钢琴独奏曲《月光》,又名《明月之光》,是德彪西早期作品钢琴组曲《贝加摩组曲》中的第三首,作于1890年。组曲的曲名来源于德彪西在意大利留学期间,对北部的贝加摩地区的优美景象留下深刻印象,有感而发创作了此作品,1905年出版。

 在德彪西的许多作品中,他都喜欢用传统的三段曲式,《月光》也只是在处理手法上表现得更为灵活、更富于音乐的舒展性。《月光》这首作品是用复三部曲式写成的,分为三部分。

1

    第一部分(1―26小节):分为a(1―14小节)、b(15―26小节)两段。调性是降D大调(中间作了一次短暂的变调),为9/8拍子。

 1) a段分为两句,第一句(1―9),乐曲从降D大调开始,弱拍进,开头的大三和弦宁静、饱满,高低声部为两组同样的三度音程旋律,展现一幅宁静幽暗的夜景。紧接着第2小节的减七和弦中半音下行进行,使调性色彩变异,使气氛扑朔迷离,仿佛月亮正在悄悄地升起。带叠入的第9小节开始的低音是承上启下的关键音。第二句(9―14)是第一句的平行乐句,但和声加浓。高音区的三度双音扩展为八度音程,中音区使用不太谐和的音使音响更为充实、丰满,如13小节使用的和弦外音降C,使旋律色彩更加丰富。

 2) b段是从第15小节开始,到第26小节结束的迷人插部。和弦的连续进行使乐曲逐渐有了力度与张力。德彪西在作品中采用了极富特色的色彩性和声,如15小节中,在保持二级九和弦的基础上,加强旋律,不断重复相同的节奏型,突出低音级进行。旋律中运用的大量的不谐和音程,以及各种和弦轮流交替,使音响色彩奇异动人,生动地展示出微风习习中,一轮皓月升起时,万籁俱寂,四处光影交错的美丽夜景。在经过10小节乐思的酝酿和发展后,本应在25小节处达到高潮,作曲家却使力度突然变弱,阻止了乐句向前发展的动力,4个分解和弦的使用,打破传统音乐创作中常采用的强而有力的和弦为结束的旋律,体现出德彪西力图摆脱传统创作中清规戒律的创新之处。句末开放性结束在属功能,为乐曲的继续陈述做准备。

2

 第二部分(27―50小节):这个乐段在音乐情绪上打破了乐曲开头所营造的静谧气氛,音乐逐渐加强并变得活跃起来。乐段从降D大调开始,分三个乐句。

 1) 第一乐句(27―30小节),和声特点是27小节第7、8、9拍的降三级六和弦,德彪西前期的古典乐派作曲家极少会用这种降三极的和声语言。这种用法为乐曲铺上了一丝飘忽不定的神秘色彩。

 2) 第二乐句(31―34小节),开头模仿第一句节奏,整句呈上扬趋势。左手分解和弦的连续进行,旋律声部为抒情的歌唱,中间声部起点缀作用的音型,既有统一又有色彩的对比,打破了乐曲开头所营造的静谧氛围,使沉思的主旋律被流动的分解和弦激起活跃的波澜。德彪西的这种创作手法,给全曲的发展赋予了丰满的内在动力。

 3) 第三乐句(35―50小节),是引向下段E大调的关键,开始是重复第一乐句但高八度,接着用等和弦转调(用前调的降三级和弦等同于后调主和弦)到明朗的E大调,转调后音响力度之间增强,并在41小节达到本曲的情绪高潮点,随即音乐又恢复了平静,力度也渐弱下来。这段音乐情绪要求活泼轻巧,高音曲摆脱了低音区深沉的吟唱,变得欢快起来。为大家眼前展现出月亮在缓缓升起的过程中,光与色的微妙变化,忽明忽暗、闪烁不定,显露出缥缈而神秘,轻柔而富有生气的氛围,一直到月亮终于升起,高挂星空,银光洒满大地,幽静怡人的美丽图画。从43―50小节,延续前段的情绪之间恢复平静,调性回到降D大调。高声部音响减弱,中间声部开始强调旋律,低音声部变的平稳而坚定,到49小节,旋律从中间声部回到高声部,流动的分解和弦使音响越来越轻柔,速度也自由放慢。结束在降D大调的降六级和弦上。

3

    第三部分为紧缩再现(51―72小节)。再现段去掉了b段的材料。TempoⅠ表示回原速,旋律回到开头的主题乐思,起到前后呼应的对称感觉,使音乐结构表现得更为完整。高声部仍以叠置的三度音程展示主题旋律,低音部用流动的分解和弦,多用上行,并与单独低音交替出现,音乐色彩比第一部分要明亮,富有层次感。开始旋律的出现未加上左手分解和弦的衬托,让人意犹未尽,好似湖水拍打岸边,且进且退,月亮躲进了森林里,时隐时现。

4

    尾声(66―72小节),材料源于中间部分,弹奏时要弱,直至无声。开始也采用了色彩极浓的降三级六和弦,上行的琶音音型仍在继续,运用“音后音”手法,产生一种余音萦绕之感,留给人们难以忘却的意境。最后停在主和弦收拢性结束。此时,仿佛夜色已深,轻风渐止,一切大自然的声响逐渐在朦胧的月色中逝去……

 德彪西是个用音乐作画的人,运用印象派的表现手法,把音乐形象仿佛真实的呈现于眼前,加上标题的使用,让听众们充分展开联想去感受、理解音乐。他的作品完全不同于古典式与浪漫式的音乐创作手法,引用英国音乐家、作曲家爱德华?洛克斯皮塞尔的话:“德彪西的印象派音乐特点,是不以传统逻辑及方式进行的。他较多的是依靠听众的感官去‘观看’那种整体朦胧、模糊但局部清晰明确的音乐效果。在这里,音乐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标题性的气氛,而不是各种情感观念连续发展的逻辑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