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学生如同古时之学子,以考上大学和中举为实现人生梦想的途径,只是大学之门大小不一,科举进士高低不同而已。不过,其目的都一样。上小学,学小的,如待人接物,洒扫应对;读大学,学大的,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今天读《大学》《中庸》,目的在于让我们穿越时空,去领略古人成就尧舜的路径与方法。现在社会的景象,历史上都曾经历过。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在不同时期,或是社会清明,或是礼崩乐坏。读读历史,看看孔子;诵诗三百,窥视李白;走进名著,繁花似锦。熙熙攘攘,进进出出,上上下下,无不是历史再现。不论朱子、阳明子如何从儒学中新立“理学”、“心学”,都是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而已。善于创新的人,一定善于学习,善于传承。不善于学习和传承,而善于“创新”的人,极易标新立异! 文儒图书 点击图片 购买“国学经典素讲丛书” 小程序 《大学》《中庸》可以解决传承创新与标新立异的问题。 《大学》是中华经典之一,原是《礼记》其中一篇。其作者,并无详细记载。朱子认为首章之“经”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门人记之。《大学》一书,被唐代贤者韩愈常常引用,始受人注目。宋代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称《大学》为“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成为科举必考之科目。朱子对《大学》的解释升华至哲学,重视格物穷理,成为官学。宋理宗时,理学名臣真德秀向皇帝进讲《大学》,自此《大学》成了政治读本,学校课本,考试课纲,使学子烂熟于心,牢牢铭记,受益终生。明朝圣人王阳明不赞同朱子修改《大学》,而是倡导持守古本。王阳明从实用角度解释《大学》,重视诚意,创立“心学”,倡导知行合一,但无法取代朱子之“理学”,故而阳明之“心学”为民间之学,朱子之“理学”为官方之学。不论朱子阳明子如何解读《大学》,其意皆诚,一切正心。 文儒图书 点击图片 购买《大学中庸》 小程序 《大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是实现“明德、亲民、至善”三纲领的方法。时至今日,少有超越者。《大学》的思想与方法历久弥新,很有现实意义。在中西交融与激荡的二十一世纪,依然光芒四射,普照大地,益于生民。 《中庸》作者,一般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尊称子思子)。《中庸》是儒家家重要经典,与《易经》一起成为儒家思想的理论渊薮。《中庸》和《易经》对中国人的思想影响极其深远。《易经》比《中庸》影响大,涵盖面广,然而由于科举考试的命题出自《中庸》,所以《中庸》的现实影响更大。《中庸》的方法论思考,直接影响着中华文明几千年。历史实践证明:执守中庸,社会稳定,国家强盛,难以出现重大的不良事件;背离中庸,社会混乱,人心不古,国家衰败,直至战争。从付出惨痛代价的历史事实来看,希望通过深读《中庸》,警醒每一代的人,要恪守中庸之道,避免灾难重现,让人类和平,社会和谐,家庭和美。 孔老师素讲国学经典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孝经》《诗经》《韩非子》《弟子规》 《礼记》《易经》《孔子家语》《千字文》 《道德经》《孙子兵法》《春秋》《三字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