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在人类的诸多实践领域中,必须找一个最强调创新的话,这无疑是军事领域。如此说,实在是因为,当人类战争从体能较量、技能较量进入智能较量的新阶段后,决定一支军队在战场上命运的因素,与其说是战时将军的运筹、士兵的勇气及精良的器械,不如说是平时大胆的创新、科学的演练及前瞻的头脑。 不敢说,在全球主要军事强国中美军的创新意识最强,但至少不容忽视。这支在世界各地宣示存在的军队,之所以保持有如此明显的军事优势,一方面在于其庞大的军费投入,另一方面则在于其强烈的创新意识。当然,不断参与的战争又反过来强化了这两个因素。在涉及军事领域方方面面的创新中,军事科技领域表现的最为突出。 如今,《五角大楼之脑: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不为人知的历史》(以下简称《五角大楼之脑》)一书,就“一叶知秋”式地为我们揭示了美军科技创新的秘密。该书由安妮·雅各布森基于内幕消息、独家采访、私人文件和公开备忘录等一手资料研究撰写,从而使本书显得厚实而不空泛,对科技政策与战略、军事技术与工程、战争理论与思想等领域的科研人员、部队指挥员及军校学员等,都是一部开卷有益的作品。 在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阿灵顿市距离五角大楼4英里处,矗立着一幢没有标志的大楼,它就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办公所在地(1972年之前,DARPA总部在五角大楼内)。长期以来,这个并不庞大的机构备受人们关注,因为它孵化孕育了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美军。作为一个神秘、前沿、强大的军事科研机构,DARPA自1958年由美国国会立法成立以来,为美军孵化了包括互联网、隐身技术及全球定位系统在内的众多颠覆性创新成果,从而使美军保持着对其它国家压倒性的军事技术优势。 DARPA的确是一个有意思的机构,这种吸引人的“有意思”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其一,反应灵敏,创新驱动。DARPA排斥官僚主义文化,对危险与挑战相当敏感,旨在通过创新赢得未来,推崇“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是创造未来”。一般来说,DARPA科学家们的工作,尤其是大多数涉密项目,均领先公共领域科技水平10-20年。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强化危机意识不断激发创新。对此,DARPA局长阿拉蒂·普拉巴卡尔在2014年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巨大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威胁横亘在我们面前,但我们仍然面临着空前机遇,那就是以特定方式推动技术进步,为国家提供强大创新能力。” 之所以对创新如此“痴迷”,原因就在于,DARPA深知,军事领域的竞争是生与死的较量,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一旦潜在的对手突破已有的技术壁垒,原有的军事优势必将荡然无存,只有创新才能保持领先的竞争力。对此,安妮·雅各布森在《五角大楼之脑》一书中提到这样一个案例:20世纪60年代越战期间,DARPA就开始着手研发无人机。经过30年的努力,首个无人机部队建成,并于2001年10月出现在阿富汗战场上。当公众知晓无人机战争时,美国无人机技术已经领先多代。但在很短的时间内,许多国家也开始研制它们自己的无人机。到2014年,已有多达87个国家拥有武装级无人机系统,而到2015年,这个数字就变成了90余个。 其二,高度独立,超强权威。正如《五角大楼之脑》一书作者安妮·雅各布森在书中所说,这个机构尽管每年拥有约30亿美元的年度经费,但并不从事具体的科研工作,而只是每年雇佣120个项目经理(每个项目经理任期5年),并通过项目经理和主管将科研项目外包给防务承包商、大学研究机构或其它政府组织。DARPA的这些项目经理权力很大,可以自主地决定启动、继续或终止研发项目。DARPA的局长直接向国防部长办公室报告工作。它虽然归属于国防部,但却独立于各军种,与美国海、陆、空军都是客户关系,其主要责任是感知军方的未来潜在需求,而不是去验证军方提出的现实需求。这种独立的运行机制背后,折射的是DARPA的一种信任文化。 其三,超前布局,成果丰硕。DARPA在1958年成立的背景,是防止美国再次因苏联抢先发射人造卫星等突发事件而陷于被动,其最初的研发重点是针对核武器的防务项目。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其构想越来越广泛与超前,在创新的道路上留下了串串闪光的足迹:从创建之初的军事航天项目到冷战中期的“星球大战计划”,从越战时期应对游击战的技术研发(如“橙剂”)到海湾战争之后的情报、监视及侦察手段探索,从超音速战斗机概念、军用“阿帕网”构想到陆军的“轻标枪”导弹、海军的F/A-18舰载机、F-117隐形战斗机、“战斧”巡航导弹及B-2隐形轰炸机问世。 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DARPA启动的重大项目涉及陆、海、空、天各类关键武器系统和重大国防工程。在《五角大楼之脑》一书中,安妮·雅各布森讲述了1954-2015年从事氢弹、兵器与计算机、先进战机、心理战武器、机器人(包括生化机器人),以及生物武器、无人机、人工大脑等研究的防务科学家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DARPA目前正在信息科技、生物科技及脑科学等交叉融合的领域开展前沿探索,对遥远的未来进行超前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作者安妮·雅各布森这位《洛杉矶时代》杂志的特约编辑,之前就撰写出版了多部畅销书,包括《51区》(Area51)、《回形针行动》(Operation Paperclip)等。调查记者的独特敏感性,使得本书阅读感很好,时而像间谍小说般惊心动魄,时而如档案解密般大开眼界,故事性、历史感和军事味,三者融合的很好。当然,这背后是作者的辛勤付出与激情投入,该书序言提及,为创造好该书,安妮·雅各布森采访了71位与DARPA有直接关联的人,包括总统科技顾问、项目经理、诺贝尔奖获得者、作战部队指挥官(其中有1名四星上将)等。 当然,DARPA也不尽然都是成功的故事,它也有失败的记录与教训,这包括一些“太过于不切实际”的想法以及对创新性项目前景的短视等。对此,《五角大楼之脑》一书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背后的原因,也许是因为相关失败项目的资料收集取证都相当困难,也许是人们往往习惯性地对“成功的故事”有一种天然的偏爱。(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 转载请注明来源 投稿邮箱:gmjs2015@163.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