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这是书语人间为你解读的第322本书 《中医的文化底色》 今天,灵遥将继续为你带来《中医的文化底色》一书的共读。 上一篇文章里,我们聊到了儒家里的「仁爱」思想对中医的影响,进而延伸出了对「医者仁心」和医患关系的思考。其实,对不少长者来说,看中医,不仅仅是治病救命这么简单,更是日常保健的集中体现。比如,灵遥的奶奶便有在老年大学里进修中医保健和按摩,时不时地会给家里人和朋友们秀一手,而,我的一个朋友也会在换季的时候,去请个中医,开个方子调养一样。那么,中医与养生到底有什么关系?中医思想对我们日常起居饮食,又有哪些启发呢?
01. 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 我们华夏民族的子孙从古至今,便是一个「居安思危」的民族。早在公元前3世纪,我们的先祖们便在与大自然相处中,提出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来告诫子孙,即便是在舒坦年,也要做好防范工作,把一切可能的灾害给扼杀在萌芽之中。而,这种忧患意识对中医学的影响,便是「治未病」的思想,简单来说,便是平日里要多注意养生,不要等到得了重疾后,再哭着喊着求着医生给自己想法子。到了战国时期,这种防范于未然的思想已经是广为流传,甚至被一个叫做韩非子的思想家,写成了《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的时候,便在他面前站了一会儿,和他说「您的肌肤里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结果,蔡桓公根本不相信他,直接回道「我才没病了,你们这些医生就是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过了10天后,扁鹊又一次出现在了蔡桓公面前,说「您的病现在到肌肉里了,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很严重的」,但是,蔡桓公依旧不相信他,直接把扁鹊给赶走了。又过了10天,扁鹊再一次面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到肠胃里了,再不治疗会很危险了」,结果,蔡桓公又没有搭理他。又过了10天后,扁鹊一见到蔡桓公,便掉头就跑。蔡桓公也很意外,便派了个人跑去问扁鹊。于是,扁鹊便一边收拾行李,一边说,「小病在皮肤纹理里,热敷一下可以治好,到了肌肉里,我施以针灸可以治好,在肠胃里,喝上药汤可以治好,但是,到了骨髓里,即便是神仙也治不好了……」结果,5天后,蔡桓公身体疼痛,想要寻找扁鹊时,扁鹊早已经收拾行李,逃之夭夭了,而蔡桓公也就活活病死了。由此可见,在中医理念里,比治病更重要的,是直接把病痛给扼杀在萌芽中,压根不让它发生。而,在《黄帝内经》这本最古老的医书里,更是探讨了人为什么会生病,如何才能够不生病,可谓是「读懂生命的第一书」。这样看来,专治于亚健康的中医,是不是比以打针、输药、动手术为主的西医,更加高明了许多呢?02. 向自然要健康, 传统节日里的养生经 那么,中医是如何教导人们过好自个儿的小日子,把疾病扼杀在萌芽中的呢?这呀,便要谈到民间的传统节日了。「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后的3个月是阳气上升的季节,也会万物复苏的季节。到了春天,万物复苏,一切欣欣向荣,田里也该下种子了。于是,这便跟着有了我国第一个传统节日 —— 春节,也就是俗称的「过年」。在这个节日里,远方的游子都要回到家里,与家人一起吃着田地里采摘的瓜果,庆祝上一年的丰收,期待来年的风调雨顺,心想事成。春节过后,便是春季里的另一个传统节日 —— 清明节。与现代人理解的「清明节只扫墓和祭祀先人」不同,清明节也是踏春出游的节日。比如,在《诗经》这部古代诗歌典籍里,便记录了当时郑国青年男女春季出游的盛况。而到了宋朝时期,清明更是举国欢庆的节日,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便描绘了国都汴京一带,清明节前后,漕运开放,人们纷纷出行踏青的盛况,画上的人物便有近5.5万余人。 过了清明节后,春天里的最后一个传统节日便是端午节了。 端午节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时候的气候已经接近夏季,在南方地区,已经有大批的中药材,如,艾叶、菖蒲、葛藤、大蒜等都可以采摘了。因此,端午节也被称为「天医节」,是采药、制药的好季节,家家户户也会佩戴茱萸,用艾叶洗澡,来预防疾病。 端午过后,过了盛夏,便进入秋天,天气开始转凉,我们也将跟着迎来另外两个传统节日 —— 中秋节和重阳节。其中,重阳节的体育运动和保健内容最为丰富,也是迎来冬季的一次热身。比方说,登高望远便是重阳节的一个传统项目,人们会纷纷扶老携幼,驱车来到市郊的深山老林里,爬爬山,赏赏红叶和黄叶,别提多有意思了。由此可见,中医的保健思想,早已经融入了老百姓们的居家过日子中。你若是跟着农历年,和二十四节气,把每天的生活安排好了,做到吃好、穿暖、睡好,身体也就倍儿棒了~03. 病从口入,疾从欲生 「病从口入」是老百姓们口头上的一句谚语,说的便是,不符合生理卫生,无益于身心健康的饮食习惯,都会从你的嘴里进入到你的身体里,影响到你的健康。比如,你平日里若是有注意到饮食均衡,肉、菜、水果、米面都吃点,那么,也就免疫力也就更好,人不仅不容易生病,精力也会更充沛,脑子也会更为灵光,而,你若是常常挑食偏食,不仅皮肤身体不好,各种精神疾病也会找上门来。而到了中医里,吃,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事儿,更是上升到了「治病」的高度,提出了「食疗」的理念。比如,《黄帝内经》里便有一句话,叫做「人以水谷为本」,说的是,人的生命是以水谷食物为根本的,水的好坏,食物的影响是否均衡,直接会影响到你的健康。换句话说,与营养学里的讲人体七大元素,讲膳食均衡殊途同归,中医则直接把各种食物归纳、区分成五种口味,即,酸甜苦咸甘,并主张五种味道的食物在进入了人体的脾胃后,会分别对应肝脏、肺脏、心脏、肾脏和脾脏。因此,你只有吃得均衡,不挑食,不偏食,才能五行调和,骨骼正直、筋脉柔和、气血流通、肌肉紧密,延年益寿了。
 另外,中医里有「药食同源」的说法,即,有些食物,如,生姜、大枣、核桃、山药等等,既是食物,又是药物。而人在身体不舒服时,也可以按照一定的方子吃饭,把吃出来的病给吃回去,达到治病的效果。因此,你身体若是频繁出毛病,不如先从生活习惯入手,看看你最近都吃得健康吗。在生活中,灵遥常常发现,不少人会在遇到烦恼后,向外界寻求解决的妙方,试图通过给钱的方式,来获得一个快速的疗效。但是,健康的身体,与充沛的体力,其实是与你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的。就拿减肥这件事情来说吧,你的饮食若是控制不好,没有养成易瘦体质,那么,你即便是拼命运动,吃减肥药,扎减肥针灸,用了九牛二虎之力,勉强瘦了下来,也很容易胖回去。因此,想要健康,不妨按照中医的治未病的思路,从调整生活作息开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