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台董银生宗亲好! 非常感谢你对董仲舒墓址提出新的看法。关于董仲舒去逝后究竟葬于何处,在什么位置,答案一直扑朔迷离,就连我国最有权威的两部工具书《辞海》和《辞源》的注释都不一样。班固应该是距西汉最近的一名学者,但他在汉书只说到董仲舒墓在县城东二十余里,确切的位置没有说。唐代以前的历史文献中均不见记载。唐代史籍和诗赋中曾多处提及,唐朝历史学家李肇在《国史补》中提到董仲舒墓,门人过皆下马,故谓之下马陵,后语讹为虾蟆陵。填补这一历史空白的是北宋著名历史学家宋敏求,这位龙图阁大学士是朝廷的史馆编修,他收集了大量的资料,用二十年时间写出了《长安志》,他这样记录的"虾蟆陵在县南六里"“常乐坊内街之东",与巜辞源》所说相吻合,又与明天顺五年(1461年)成书的《大明一统志》中提及的"董仲舒墓在城南六里",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成书的《陕西通志》中提到的"董仲舒墓在城南六里"是一致的。清朝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陕西巡抚毕沅又为下马陵董仲舒墓题碑刻石,直到195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将下马陵定为陕西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省政府又拨款对董仲舒墓进行了大规模的全面升级改造。陕西董氏宗亲于二0一六年正月十三日在各地宗亲的大力支持下,在策村东南方向直线距离三百米处,当地人称为次冢的地方,茂陵博物馆标为7号陪葬墓,立碑纪念董仲舒。 一石激起千重浪。立碑后,很多专家学者,还有很多各地的董氏宗亲,纷纷打电话,或者公开发表文章,对被茂陵博物馆标为7号陪葬墓立碑定为董仲舒墓有质凝,也有赞同。 我们作为陕西董氏宗亲联谊会的第一届秘书长,和第二届秘书长,有责任和义务共同继续探讨董仲舒墓的真正具体位置,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给后人留下一个真实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董仲舒墓。 下面我们共同分享几年来专家学者和宗亲们一直关心和提及的几个问题,供大家研究探讨。 一,二0一六年正月十三日为董仲舒立碑之前,董仲舒后裔的策村,二百多户董氏宗亲,从不知道这个次冢是先祖的坟墓,并且一直无人去祭祀。 二,九十年代未期,陕西考古队在对次冢钻探考古过程中,曾认定是汉武帝刘彻某个妃子的墓。 三,在西汉时期董仲舒是一个分封国,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被废为中大夫,后又任胶西王刘端的国相,直到病逝家中。按照当时等级制度非常严格的情况,董仲舒去世后不可能陪葬于皇帝陵园内,因为他的官阶等级还达不到。 四,《汉书.董仲舒传》记载"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年老,以寿终于家",但从未提及葬于何处? 五,如果次冢是董仲舒的墓地,策村董氏后裔应该口口相传较为清楚,可数年来无人问津不说,甚至还有在先祖墓冢上取土挖坟情形。 六,策村东北方向直线距离500多米处,当地人称白冢,贼冢,还有人称连冢的,被茂陵博物馆标为6号陪葬墓又是谁的墓。 七,虽然有茂陵博物馆前任馆长以及后来继任者口头上说过“7号陪葬墓”是董仲舒之墓,但其馆内正式展示所有物品却没有明确标注“7号陪葬墓”为董仲舒之墓,官方更没有任何文字公开表述过是董仲舒的墓。 以上几种说法,我们只是记录后,向董银生宗亲和大家提出来,供参考,目地只有一个,对历史负责,对先祖负责,对下一代负责,不到之处请批评指正。 撰文:董旭波,董锐涛。
|
|
来自: 荷香月暖 > 《董氏墓志铭及韩愈碑志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