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这首诗如同大白话,短短两行却意味深长

 江山携手 2019-12-15

李白的很多诗都是短小精干,就像拉家常,读起来不仅朗朗上口,还如同品茶,妙趣尽在不言中。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再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还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等等。

诗仙就有这样的能耐,用最浅显的语言讲述最深刻的道理,念出来老人和孩子都懂,而且历经几千年依然让人常读常新。这就是唐诗的魅力,这就是伟大民族长期的文化积淀,让我们有充分的文化自信,也有十足的理由去珍惜这份瑰宝。

洛阳陌 唐代:李白

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

看花东,惊动洛阳人。

注释:

1、洛阳陌:亦名洛阳道,古乐曲名,属横吹曲辞。白玉:喻面目皎好、白晰如玉之貌。天津:洛阳桥名,在洛水上。

2、东陌:洛阳城东的大道,那里桃李成行,阳春时节,城中男女多去那里看花。

那个面白如玉的是谁家的少年郎?他已回车过了天津桥。在城东的大道上看花,惊动得洛阳人都来看他。

赏析:

乐府诗中有很多内容都描写洛阳士女游乐之事,李白沿袭旧乐府题旨,但又开创了新意,反映了既有深厚扎实的古文功底,又具备创新和与时俱进的意识。这首诗创作于大唐的开元年间,当时洛阳非常繁华,经常有牡丹花展。花开时节,游人如织,李白游洛阳时就记录了这幅生动的场景。

前两句“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借用西晋文人潘岳在洛阳道上的风流韵事,描绘出一幅洛阳富家子弟驾驶宝马香车、驶于天津桥,忽转城东看桃李的场景。

《晋书·潘岳传》记载:“岳美姿仪,辞藻绝丽,尤善为哀诔之文。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大意是说,潘岳不仅善于写文章,还是位大美人。他游玩在洛阳道上,女子们看见他立刻就围拢过来,纷纷把手里的果子投给他。幸福吧,这么多女粉丝,万绿丛中一抹红。

“看花东,惊动洛阳人”描绘出白玉郎本无意惊动世人,赏花时却惊动了洛阳人,一时热闹纷纭的景象,万人簇拥、春风得意。

洛阳的牡丹是最著名的,而且牡丹号称富贵花,国色天香,象征着高贵气质和典雅风范。唐代诗豪刘禹锡曾赞赏它,“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北宋诗人邵雍更是喜欢牡丹,写过很多关于牡丹的诗,他的《洛阳春》写道:“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开花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

李白的这首诗却独辟蹊径,没有描绘牡丹花盛开的壮观,也不写游人如潮的热闹,却通过一位白面郎赏花,因为貌美而“惊动洛阳人”,也从侧面巧妙地阐述了牡丹盛开时的轰动场景。

同时我们从这首小诗中引申开来,还能明白一个道理。只要自己有内涵,即使不张扬,也会得到大众的赞许。有点类似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却更进一步,因为牡丹盛开的地方不仅有鲜艳的花朵,游人们也打扮时尚、穿着整齐,女客们更是浓妆艳抹。

白面郎能在这样的花团锦簇、美女如云中脱颖而出,可见其实力超群。那种感觉是在人群中看一眼就难以忘记,擦肩而过就悔恨终生;他还充分符合大众的审美观,也一定具备时代弄潮儿的特征,于是众星捧月,连手萦绕,投之以果,才能满载而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