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司动态

 祝胜1945 2019-12-15

印以为信也,所以验身份,定真伪也。尤其如文人墨客之辈,十分注重印章之使用,对于篆刻艺术上的追求同样付与极大地倾注。大批有多方面修养的文人雅士加入到治印的行列中,极大促进篆刻艺术的飞速发展。不仅如此,延请篆刻名手为己治印,相互交流、刻赠印章已常出现在文人的艺术生活中。作为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己任的西泠印社2012年春拍特推出清末著名学者杨守敬自用印及藏印二十五方,以飨广大藏家。

杨守敬一生埋头学问,著作等身,尤其是在金石、舆地和版本目录等方面有着精深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杨氏从早年起便热衷于金石碑帖,同治二年(1863),杨守敬进京参加会试,开始了接触并搜求金石碑版。同治八年(1869),杨氏于武昌购得刘青园死后散出的金石文字七千馀种,从而奠定了其一生金石收藏的基础。而其一生共著述金石著作近三十种,大致可分为文字和图录两大部份。文字部份涵盖了金石目录、题跋和书法理论及地方金石等方面;图录部份包括了碑拓、印章和钱币等项,更采用照相缩印、双钩摹刻和仿刻今印等形式来刻印推广。杨氏一生视金石为重要学术内容,不仅注重金石文字的著录,更善于以史证金石,或以金石证史的互证。主张“金石文字,以考证文字为上,玩其书法次之”,通过金石考订文字、历史和典籍,阐发史论,奠定了其在金石学史中的崇高地位。此次收录的“星吾所藏金石文字”、“星吾金石文字”、“星吾审定古瓦”、“激素飞清阁藏碑记”和“非清阁”等五方印正是杨守敬一生金石收藏的极好见证。

另一枚“杨星吾东瀛所得秘籍”亦同样引人注目,这是杨守敬一生对于版本目录研究和所取得成就的标志物。光绪六年(1880)四月,杨守敬在清朝驻日公使何如璋的邀请下,携眷渡海至日本充当随员。其关于目录版本之研究也正始于他的日本访书。在赴日本之前,接受传统式中国教育的杨守敬已对目录版本之学颇有兴趣,亦早就想重写一部《书目答问》来反映中国学术的源流,只是并未展开深入研究。杨守敬发现日本书店中有成捆的汉文古籍贱价待售, 其中不乏珍本秘籍。于是便倾囊购买,逐渐交往了日本的大藏书家并拟成《日本访书缘起条例》。这些工作得到了新任大使黎庶昌的支持,决意辑刻《古逸丛书》, 并委托杨守敬全力董理其事。在日本四年间,刻成《古逸丛书》二十六种,购得隋唐逸书百余箧。杨氏所撰《日本访书志》二十卷、《历代经籍存佚考》、《古诗存目录》等,皆辩章学术,考镜源流,“为学术界有数之书”。好书自然需要好的藏书印,惟有出自名家之手的藏书章才能配得上如此珍贵的古籍珍宝,而治此印者正是大家徐三庚。徐三庚(1826—1890),字辛谷,号井罍山民,又号袖海,浙江上虞人。篆刻初学陈鸿寿、赵之琛,四十岁后参以汉篆、汉印结体,颇见功力,风格飘逸,疏密有致,自成一家。据边款知此印刻于丁亥十月,即杨守敬从日本归国三年后的光绪十三年(1887),体现的是艺术与藏书的高度之融合,呈相互拔高之态。

除了其他几枚自用印以外,目标中还特别收录了三枚杨氏收藏闲章:“不骑塞北将军马,且把南溪种树书”、“闹红一舸”、“传语平安”。皆古雅精致,内中蕴涵丰富之典故。这些都是杨氏作为一位具备多方面学术修养,拥有高度艺术修养的具体表现,弥足珍贵。

 书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杨氏以其一生之学术光芒,在今日仍灿烂明亮。所具备和表现出的艺术修养,又倾倒多少后人。此次的二十五枚印,正以浓缩了杨氏一生,虽不言,岂无接踵而至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