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谈儒家文化

 快乐QB 2019-12-15
南怀瑾先生在《庄子諵譁》一书中就说到过:“中国文化在秦汉以前,儒道并不分家,统称为一个‘道’的内涵。”对于研究过儒和道并且亲身实证过的学者来说,儒家和道家的界限确实不太明显,之所以后来两家各自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派别,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特殊时代背景有关,当时的中国被分裂得支离破碎,尤其是战国时期,大大小小的自封为国的政治体有两百多个,基于此状况,各地的有学问的人士纷纷自立门派,为这个乱世开出自己的治病良方,这便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历来研究诸子百家的作品和观点数不胜数,今天我就怀着交流的心态来谈谈个人的想法。




 儒家和道家都是为乱世把脉的参与者,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认为,国家之所以秩序混乱,是因为每一个人都不恪守自己本该遵守的规矩,因此必须制定一系列合理的礼仪制度来约束这些越矩的行为,而道家虽然也认为天下的人做了出格的事,但道家并不觉得应该制定新的规矩去管制天下,而是主张等天下人闹得疲惫了自然就会恢复新的秩序。由此可以看出,儒道两家至少在人要守规矩这一点上是观点一致的,只不过儒家的说法是要守社会的规矩,而道家的说法是要符合自然的规矩。或者换一种说法,从根源上来说儒家和道家都认为人做事要符合天地之理,不过儒家提出了一系列他们认为符合天地之理的礼仪制度,明确规定了每一个人要遵守的规则,而道家认为只要每个人做好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就行,没必要搞那么多条条框框。




先不去争论要不要制定礼仪制度的问题,我们就直接来看看儒家为维护社会秩序提供了哪些治理方案:
我们不妨从儒家体系的历史形成情况来纵观一下儒家文化的脉络。
首先是春秋时期的孔子,他提出了关于人的品格的五个方面的要求,也叫五常,即“仁义礼智”。简单点说:

“仁”就是孔子所认为的人的善的本心,我们常说的仁心就是这样来的,就是每个人天生拥有的善的一面,孔子觉得每个人必须发觉自己的仁心并且守持住自己的仁心,以此来面对复杂的社会。




“义”就是正确的或者说合理的事情,这是一种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之一,我们会说某某人讲义气,说的就是这个人维护了人与人之间那种合理的不用契约来规范的关系,某某人见利忘义,则是这个人因固守自己的利益而破坏了原本应该有的良好关系。

“礼”则分为礼乐和礼法,礼乐是孔子提出的用音乐来陶冶人的性情进而提高人的品德的方法,不同身份的人要使用适合自己身份的音乐。礼法则又分成礼仪和法规,礼仪是君臣之间,同辈之间,长辈与晚辈之间以及夫妻之间要实行的行为思想规范或者说等级规范,包括行作揖,鞠躬,跪拜大礼和顺从君王,父辈,长兄姐,丈夫的意愿来行事。法规就比较好理解,就是建立在社会之间,需要所有社会成员遵守的规则。




“智”就是对每个人思想技能和生活技能的发展要求,古人将人需要掌握的主要技能归为六艺:礼,乐,射,书,御,数。它基本包括了一个正常人应该掌握或者有能力掌握的所有技能。

“信”和“义”有点类似,都是讲人与人之间的合理关系,不过“信”更强调的是心理上的,而“义”注重的是行为上的,也就是说,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要有良好的相互信任,无论是亲人朋友还是陌生人,都不要带着强烈的防范心理进行交往,这就是“信”,同时每个人不能辜负这种潜在的信任,这就是“义”。

以上是孔子的主要理论,到了战国时期,先后出现了孟子和荀子,他们接过了孔子的接力棒。
孟子在“仁”的基础上提出来性善论,也就是孟子认为人心本来是善良的,每个人天生都有恻隐之心和善心,只不过被后天的不良环境污染,会逐渐变得迷失自我,做出不符合天地之理的事。所以孟子的理论倾向于守护每个人的天生就拥有“赤子之心”,倡导所有人包括君主和百姓都按照自己的“良心”做事,“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




荀子则在“礼”的基础上建立了性恶论,但是并不是说荀子认为人性天生就是邪恶的,而是人性本来没有善恶之分,只是在正常的社会生长的过程中出现了善良和邪恶的想法,所以相比较于孟子,荀子的理论倾向于压制恶念的生长,而压制的方法就是合理的礼法制度以及良好的教育环境,也就是说,孟子更看重每个人的自觉,荀子更看重社会的引导。
                                          
需要注意的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子,在性恶论的基础上又建立了法家理论,韩非子赞同老师压制天下人恶念的做法,主张君王要利用一些特别的手段来管理臣子,比如不向臣子暴露自己的想法,让下属始终不敢有过多的想法,这就是所谓帝王之术,再比如利用一些宏大的场面,像建造宏伟的宫殿,调动庞大的军队护卫帝王出行,从而营造一种压抑的气势来征服人心。另外韩非子还认为不能任由天下自主管理自己的生长衰灭,而要制做一张关照各方的法律大网,明确规定清楚所有人要遵守的规则以及相关精确的奖惩措施。所以后来的所谓的法家实际上是从儒家体系当中分割出来的。

再后面到了汉代的大儒董仲舒,更是把儒家礼法的这一方面推崇到了顶点,礼法的作用被放大到了极点,几乎所有能想到的事情都变成了规定好了的,所有应该做的事都是必须做的事,否则就被视为“违法”,所以当时的文化背景与其说是“独尊儒术”,倒不如说是独尊礼法之术。                                     
到了宋明清,儒学演变成了理学和心学,但准确的说,理学应该是百家的融合,因为理学和心学当中出现了明显的道家甚至是佛家的痕迹,或者再换种不太适宜说法,理学是儒道合一,而心学是儒佛合一,在此我只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认为天地之间有一种最合理的运行秩序,这种运行秩序被称为“天理”,所有的人应该顺着这种运行秩序来做事,这就要求每个人不能任由自己的喜好行事,为人处事必须符合天地之正理。




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则认为所谓的“天理”只是人心为了与外界融合而构造的念想,而我们只需要恢复自己的最纯净原始的本心,便可以获得到这些理念,并不需要向外探求,当我们领悟到“本心”之后就可以实现正知与端行的结合,这就是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的境界。

最后总结一下,儒家总体来说就是为人在社会中的定位提供了一种解释和实行方案,许多学者把它定义成入世文化是很有道理的,对于把精力投入于世俗当中的大多数人来说,拥有一种健康合理的入世状态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我也希望那些正在为生活而迷茫的人可以分出一点空间回过头来思考一下先贤给我们留下来的历史经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