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昊伏羲氏源流(一):太昊伏羲氏名称的由来

 好了明理 2019-12-16

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楚帛书记载其为创世神,是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风姓,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在后世与太昊、青帝等诸神合并,在后世被朝廷官方称为“太昊伏羲氏”,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东方上帝)一说。

太昊伏羲氏源流(一):太昊伏羲氏名称的由来

伏羲

“三皇五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其世系位序的排列在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即已确立。在“三皇五帝”的世系之中,伏羲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左传》、《管子》、《周易》、《庄子》、《国语》等先秦典籍都有关于伏羲的记述,在正史中,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肯定了伏羲的历史地位。

太昊伏羲氏源流(一):太昊伏羲氏名称的由来

伏羲太昊陵

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和对远古各部族研究的进展,学界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了新的认识。一般认为,中华民族早期血脉来自于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族群,到秦汉之际形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血脉。炎帝和黄帝是华夏族的代表,伏羲是各族共同尊奉的先祖。在当代社会,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仍然保留着伏羲创世神话和祭祀伏羲的习俗。伏羲作为“有大智”的思考者和发明创造者,作为各民族团结协作、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历史象征,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伏羲名称的由来

在古代典籍中,伏羲又称伏犧、伏戏、庖犧、炮牺、密羲、太皞、太昊等。史载,伏羲画八卦、造书契、结网罟、养牺牲以庖厨。八卦、书契、结网、庖厨,就像伏羲前辈遂人氏发明用火一样,都是人类进化史上的文明标志,它推动了人类自身的演变和进步,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文明,因此继天而王,成为中华文明的原始祖先,“人文始祖”。

太昊伏羲氏源流(一):太昊伏羲氏名称的由来

伏羲、苞牺、密羲,关键是个“羲”字,伏羲时代没有文字,流传下来的是经过若干世系口耳相传的神话和传说。在作为历史事迹考订时,“音”比“字”要重要,更可靠。因为字都是后人根据传授下来的神话故事追加的,是后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的。这难免有很多人为的、主观的、附会的成份。而口耳相传下来的“音”,相对单纯和无误。

伏羲也作伏牺。《三坟》作伏戏,《左传》作炮牺,《汉书》作包羲,《易》作庖牺、《帝王世纪》、《拾遗记》作庖羲,《世本》作虙戏,《管子》、《庄子》作虙仪,《尸子》作宓牺,《楚帛书》作雹戏。王献唐先生说:“戏、牺、仪三字同音,伏、虙与包、庖为双声音转,皆以音同或音通通用。包与伏、虙,俱牟之音转。虙今读如密,密固出于牟也。”这样说来,“伏羲”的多种文字称谓,只是后人对原古音读落实到文字上的不同处理,这些不同的文字并没有独立的、特殊的含义。

太昊伏羲氏源流(一):太昊伏羲氏名称的由来

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

因此像有的学者考证的伏羲之“伏”为匍匐,有潜藏之意;雹戏之“雹”字从雨从包,意雨后包着的种子发芽;包羲之包,谓包裹着的元气,即胎儿。这样孤立地求其字义,附会衍义,就加上了很多人为的成分。这些附加成分也许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无法证明。

伏羲、苞羲、密羲之“羲”,与羲和、羲仲之“羲”同源、同义。这个族团的与众不同之处就是观天观地观四方。  传说中的伏羲,应该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氏族甚至是一个大的族团,而且包含着这个族团的若干世系。《遁甲开山图》曰:“女娲氏没,大庭氏王。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五代,袭庖牺之号。”十五代,千年左右,皆袭庖牺之号。因此文献和传说中的伏羲,是一个庞大的族团及若干世系在一个漫长的时间及广大的空间中的生息、生活、生产活动的支离破碎的记忆。这是伏羲足迹散布祖国四面八方的历史原因。

庖牺氏族繁衍迁移,以及氏族部落间的分衍和联合,庖牺氏族或者说庖牺的子子孙孙,已分布到中华大地的东西南北。庖牺氏的子孙们,都在自己的新居地建庙堂、墓地,祭祀自己的远祖和近祖。这样各地都留有伏羲氏族的足迹和遗迹。由于伏羲时代还没有文字记载,伏羲时代的种种史迹,是靠耳口相传到后世的。甲骨文、金文中还没有发现关于伏羲氏族的确切记载。据学者考证,战国中期以前典籍,如《墨子》、《左传》、《国语》、《孟子》中,均无伏羲的史影。伏羲史影主要出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庄子》及尔后的文献中。战国、秦汉及以后史书的记载,已经与伏羲时代相当相当久远了。

太昊伏羲氏源流(一):太昊伏羲氏名称的由来

淮阳太昊陵

因此史书记载的伏羲出生、活动地域,遍布各地并互有抵牾,就像司马迁说的:“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在这种情况下,弄清伏羲氏族的根据地,弄清伏羲的出生地,弄清伏羲氏族文化的原点,就困难重重。 同时伏羲氏在文献中还有一个特点,即有些学者注意到的,在战国中期以前的典籍,如《墨子》、《孟子》、《左传》、《国语》中,均无提及伏羲(但有太皞),而最早记载伏羲的是战国中晚期的《庄子》。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中的伏羲亦虚亦实,亦神亦人,因此对伏羲这个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增加了一些神秘莫测的色彩。

对神话传说与真实历史的关系,史学前辈们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 钱穆先生说:“从一方面来看,则古史若经后人层累的造成;惟据另一方面看,则古史实经后人层累的遗失而淘汰。层累造成之伪古史固应破坏,层累遗失的真古史,有待探索。此其一。各民族最先历史无不从追记而来。故其中断难脱离‘传说’与带有‘神话’之部分。若严格排斥传说则古史即无从谈起,此其二。”吕振羽先生说:“而传说竟如此普遍的被传述,说明它正是历史真实的流传和反映。” “和这些传说结合着的人物不论其人物之有无,确实是合于历史的法则的;但其次序的颠倒凌乱,正表现了神话传说的本色。

太昊伏羲氏源流(一):太昊伏羲氏名称的由来

钱穆:《国史大纲》

总之,各种神话传说,都是对我们远古祖先历史的一种模糊的但确是真实的反映。透过这些神话的、模糊的甚至于互相矛盾的史料,经过科学地分析整理,仍能宏观地把握历史的大致轮廓和发展逻辑。就像钱穆先生说的:“亦有骤视若两传说确切相反,不能并立,而经过一番新的编排与解释,而得其新鲜之意义与地位者。

参考资料

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

钱穆:《国史大纲》

《左传》

《庄子》

《帝王世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