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雨果:一个浪漫主义者的消亡

 LicorneUnique 2021-01-14


Hello,我是谷粒多

死不算一回事,可怕是不能活

1815年秋天,法国南部某个小镇。一个男人敲开了卞福汝主教的门,他的长袍脏兮兮的,拄着一根开裂的竹竿,背着一个破破烂烂的布袋,布袋里只有一张象征苦役犯身份的假释证明。
这天他已经走了十二公里的路,沿途一个小偷还袭击了他,此刻只想讨口水喝。卞福汝主教接待了这个男人,不仅给了他水,还留他住了几晚。

阿尔卑斯山的夜风微凉,刺过破烂的衣裤,也让人逐渐清醒,离开主教家后,男人走上了自我救赎的道路,没有人知道那几天发生了什么。

这是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刻画的情节,创作这部作品之时他卷入政治漩涡,被迫流亡十九年才得已重新拿起笔,可以说主人公的灵魂里也铸刻了雨果的影子。

1



用雨果的话说,他的一生是“由一只懵懂的野兽走向一个高尚的圣人的史诗”。

雨果的创作生涯经历了三个时期的转变,早期受浪漫主义影响,喜爱宏大叙事;后来逐渐向现实主义过渡,作品带有强烈的批判性;最后以人道主义为主导,体现小人物的悲与喜。

在写《悲惨世界》之前,雨果已是一名成功的作家,富裕的家境让他不必为了生计忙活,可以做一些“无用但有趣”的事。16岁时,雨果已经靠写作小有名气,21岁,他的第一部诗集出版,此后便声名大噪。

年轻时的雨果

少年雨果是浪漫主义者倡导者,他极为反对古典主义的艺术观点,在剧本《克伦威尔》的序言中,雨果用了很长的篇幅来表达自己的立场,他的这些观点表现出了巨大的革新精神,它追求理想、崇尚自我,适应了资产阶级的政治需要。

《悲惨世界》剧照

那正是法国最为动荡的时期,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完成了资本积累,资产阶级成为当时法国最有力量的阶级;另一方面,新的民主思想逐渐兴起,一场革命正在蓄势待发。

《悲惨世界》的故事始于1815年,那一年拿破仑杀回巴黎,重建百日王朝,不久后再次战败,拿破仑时期的辉煌和梦想也随着滑铁卢的失败一并被埋葬。


革命斗争中,雨果热情赞扬革命,歌颂那些革命者,并写诗哀悼那些战争中牺牲的英雄。

瞧,十二月使最污浊的迷雾越来越厚,

请像一个溜出城堡的男爵小偷,

袭击吧,将你包围的敌人突然抓住。

起来吧!兵营那正驻扎着队伍,

背着包,又醉又狂,昏头昏脑,

只等一个强盗蹬上宝座,披上黄袍。

——《惩罚集》

2


《悲惨世界》原名为《苦难》。
《苦难》最早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一位叫彼埃尔·莫的农民。彼埃尔为饥饿的孩子偷了一块面包,被判服五年苦役。刑满释放后的日子并不好过,那张黄色的假释证明就像是一块烙印,他找不到工作,生活过的艰辛无比,甚至想在旅馆里自缢,了却这荒诞又难熬的一生。

故事深深打动了雨果,他搜集了大量材料,并在书中一遍遍描写眼中的巴黎,这里有脏乱的下水道、挨饿受冻的野孩子、似牛一般劳作的苦役犯。他曾在书中写道:死不算一回事,可怕的是不能活。

死城/雨果/1950
受苦受难的底层人民在现实中揭竿而起,不到百年的时间内,政局迅速的更迭,战争夹杂着革命扑面而来,个人命运少不了颠沛流离。乱世中,雨果被放逐十九年,不得不放弃写到一半的《苦难》。


流亡生活并没有摧毁雨果,反而让他成为一个敏感的漫步者,他不爱与人交谈,而是默默将路途中的所见所闻都用画笔记录下来。是的,雨果同时也是一位画家。他一生中创作过4000多幅画,最初只是当作爱好,但在流亡路上他不得不放弃写作,画画变成唯一的倾诉方式。

雨果画作

离开法国后,雨果曾短暂地住在布鲁塞尔,然后移居达泽西岛,随后又去了格恩西岛,他曾深入比利牛斯群山之中,在壮观的自然前直抒胸臆:无论你曾见过什么,此刻你的所见,都将不同于任何你曾经见到的。

暮光之城/雨果/1955

但他最伤痛的记忆也留在比利牛斯。1843年,雨果流亡到比利牛斯时,从报纸上获悉了大女儿的死讯,那时她刚刚结婚,和丈夫在诺曼底蜜月旅行时双双死于船难。

命运的苦难将雨果从浪漫主义者转变为现实主义者,4年后他为女儿写下那首著名的《明日清晨》。

我默默地思索,孤独前行,

外面的世界,不看也不闻。

我弯着腰,背着手,步履匆匆,

满心的忧伤啊,白昼也如黑夜降临。

我不凝望那金色落日的辉煌,

也不远眺驶向阿尔弗港湾的风帆,

到达时,我将在你的墓旁,

放一束翠绿的冬青,和一把盛开的欧士南。

———《明日清晨》

3



在外漂泊十九年后雨果于1870年重新回到了巴黎,本以为世人早已将他遗忘,没想到故国却将他视作英雄。


他那些揭露社会疾苦的文字极大的抚慰了战乱中的人们。市政府甚至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来欢迎他回到家乡,并以维克多·雨果命名了一条大街,60万仰慕者组成游行队伍从他窗前走过,雨果在窗前向游行者致敬。

雨果逝世时,凯旋门挂上了黑纱
回到巴黎的雨果重新开始写作,《苦难》得以继续。
见证了社会巨大变迁的雨果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高举浪漫主义大旗的少年,此时的他更注重人道主义关怀,他在书中毫不留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矛盾和贫富悬殊,提出了当时社会的三个迫切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猛烈抨击了资产阶级法律的虚伪。


他曾写下这样的话:“一个孩子的心灵不能让它蒙昧无知,否则日后他心灵里会出现过分突然、过分强烈的影象,正如照相机的暗室那样。它应当慢慢地、适度地逐渐接触光明,应当先接触实际事物的反映,而不是那种直接、生硬的光线。”
他是真的希望通过作品唤起人们对现实的思索,铲除愚昧和困苦。

雨果画的流浪儿童

生命最后时刻,雨果写下了自己的遗嘱:真理、光明、正义、良心,这就是神,我抱着这个信念活过,我也要抱着这个信念去死。

长着黑枝权,披着藓苔的榆树,

就象神学者们见到经典保管者那样,

向他行着大礼,并且一躬到底地垂下,

他们长满树叶的头颅和常春藤的胡子,

他们观看着他额上宁静的光辉,

低声窃窃私语:“是他!是这个幻想家来了!”

————《诗人走到田野上》

福利时间

在公众号底部对话框发送“悲惨世界”

将得到电影《悲惨世界》完整版资源

作者 | 谷粒多

收集资料整理报道

不可错过的精彩好文推荐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