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斯的《谏逐客书》,这句话打动秦王,收回成命

 凤凰山居士 2019-12-16


小琴在家乡种桃花

发布时间:18-12-1015:49

秦国有个宰相叫做李斯,李斯不是秦国人,他是一个楚国人,在荀子门下学习,后来作为客卿到了秦国,秦王政受到韩国派遣到秦国的间谍蛊惑,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李斯做出了《谏逐客书》呈给秦王,秦王看后,收回成命,李斯也官拜廷尉。曾经有一个学者在讲座中问道,古人所说的“三不朽”,即“立功、立德、立言”哪一个最难,在座的很多人都觉得,立功最难,因为建功立业需要很多的因素,时代的发展,个人的抉择,这些都是存在很大变数的。

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是立德最难,因为功名可以成就,甚至说从古至今很多人都成就了功名,但是没有好的名声传下来,比如秦桧,严嵩,哪一个不是权倾朝野,哪一个不曾金榜题名,到最后仍然遗臭千古,但是这位学者认为,最难的是立言,一个人的言论,如何影响到另一个,甚至是更多的人,这是非常难的。

李斯的《谏逐客书》就是如此,凭借一家之言,可以劝服君王,收回成命,算得上是“立言”了,《谏逐客书》是一篇雄文,很多人是因为李斯才了解到这篇文章的,当然也有一部人是因为这篇文章,才了解到李斯的,这可以说是一篇人见人爱的文章。在秦始皇还在四处征战,以图统一华夏的时候,距离秦国非常近的韩国感到很害怕,于是实施了“疲秦”的计划。

韩国派了一个郑国水工,不是来自郑国,而是他的名字就叫郑国,他前去游说秦王修建水渠,借助这个大工程,以此来减缓秦国入侵韩国的攻势,并且消耗秦国的国力,后来计谋败露,秦王很担心这种情况,于是和各位大臣商议这件事,很多人都认为因该把所有留在秦国的客卿都赶出去,秦王也同意了,但是李斯不同意,他很气愤,因为他是楚国人,非但不是奸细反而还忠心耿耿的为秦王服侍多年。

第二点来看,把所有客卿逐出秦国,这才是韩国想要的,也是真正的“疲秦”,一旦把所有客卿都赶出了秦国,这就会使得秦国因为人才流失而衰弱,所以李斯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就写出了《谏逐客书》,上奏给秦王,这篇文章有八百多字,引用了几十个典故,理由充分,语气恳切,秦王看过后,就收回了命令。

李斯听说秦始皇要驱逐异国人,认为秦始皇做过了头,在《谏逐客书》开头,开门见山,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不藏不露,之后,李斯借用秦国发展壮大的过程和异国人分不开的论点,提出了很多先秦时期异国人在秦国建立功业的例子。李斯告诉秦王,如果真的要驱逐客卿的话,就是违反祖制,数典忘祖,先祖就是重用客卿,才换来了秦国的强大。这顶帽子有大又圆,又不是绿的, 秦王就很乐意的接受了。

李斯在文中表示:“陛下现在拥有各种各样的宝物,什么昆山玉,随和宝,夜明珠,太阿剑,纎离马,翠凤旗,灵鼍鼓,还有各国的美女,这些都不是秦国的,如果要驱逐的话,这些东西也应该驱逐出去,陛下既然没有驱逐这些东西,用人的道理也是一样,人才就是宝贝,如果没有缘由就不分辨是非的驱逐客卿,就会造成人才的损失,这并不是统一天下的权术。”

《谏逐客书》当中有一句话:“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海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这句话的意思很好理解,泰山不拒绝土壤,才能如此庞大,海河不拒绝小的细流,才能如此深远,王者如何彰显自己的德行,就应该学会留住人才。这句话就是整个文章的核心,也就是这句话真正的影响到秦王,因为嬴政是一个天生的王者,所以他才能深刻地理解这句话。王者只有大气磅礴,只有胸怀四海,只有礼贤下士,才能汇聚人气,才能开疆拓土,才能成就大业。所以秦始皇很快的就同意了。

这个故事也是非常有意思的,由于这里篇幅有限,这个故事还有很多的细节和后续,我这里就不在详细的说了,中国历史上像这种故事还有很多,有的告诉人们应该从善如流,有的告诉人们应该谦虚礼让,有的告诉人们应该尽忠报国,有的告诉人们应该胸怀天下。虽然也会有很多反面典型,但是我们只要保持本心,明辨是非,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