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篇小文,认识迷路炎

 吴海香 2019-12-17

       耳源性迷路炎根据病理类型分为三种:局限性迷路炎(迷路瘘管)、浆液性迷路炎、化脓性迷路炎。

      1、局限性迷路炎即迷路瘘管,发病部位多见于水平半规管,多为胆脂瘤侵蚀迷路骨质所致。病理上膜迷路本身无炎症,炎症局限于局部的骨迷路及其骨内膜。

        临床表现:短暂性或继发性眩晕,常见于挖耳、耳滴药水、耳冲洗、按压耳屏等诱发,眩晕可几分钟、几小时或数日。临床上眩晕伴有中耳炎时,需注意鉴别。一般按压耳屏或者改变耳道压力容易诱发眩晕和眼震(HernertBert症)或者强声诱发眩晕(Tuliio症)。CT扫描可见到半规管出现骨质缺损。

       对于迷路瘘管,一方面,发病率研究显示:慢性中耳炎中其发病率为3.6%~15.2%1;胆脂瘤中耳炎中发病率5~20%2。另一方面:文献报道瘘管试验阳性率为24%~72%3;颞骨HRCT扫描对迷路瘘管的诊断准确性也只有28%~89%;术前瘘管实验假阳性为18.8%1。因此依靠术前的临床表现及颞骨薄层CT诊断迷路瘘管有难度,迷路瘘管的诊断更多依靠术中探查所见。

       治疗上,主要是手术探查修补。

       2、浆液性迷路炎是指以浆液或浆液纤维素渗出为主的内耳的弥漫性非化脓性炎症。

       此类在治疗后前庭和耳蜗功能可恢复;继续加重,也可转化为化脓性迷路炎。

       临床表现:眩晕之外,出现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若同时继发于急性或慢性中耳炎,则要考虑继发性迷路炎。值得注意的是,早期:前庭亢进,快相向患侧,表现为刺激性眼震;加重后,出现眼震快相向健侧,转化为麻痹性眼震4

       治疗上:继发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是大剂量抗生素治疗;效果不好的,考虑必要的乳突手术来清除病灶。继发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或胆脂瘤的,大剂量抗生素治疗的同时手术治疗。

        3、化脓性迷路炎为化脓菌侵入内耳后引起的迷路的化脓性病变。

        Paparella 和姜泗长等报道其感染途径多由于中耳乳突炎性渗出物破坏鼓岬、前庭窗的镫骨底板进入前庭及半规管、或蜗窗 ,继而进入内耳外淋巴间隙,引起迷路弥漫性化脓病变。

       病理上分为三个阶段: 急性期、纤维期及骨化期。

       临床表现:眩晕严重。迷路功能丧失,眼震快相向健侧。听力检查可见患耳全聋。迷路蓄脓不多一般无疼痛和发热,如有头痛、高热、颈强直需警惕颅内并发症。此期短则1~2周,长则可持续4~6周4

       治疗上:大剂量抗生素控制急性炎症后,乳突手术减轻迷路感染源。

       4、隐匿性迷路炎

       继发于化脓性中耳炎,无眩晕表现,而患侧迷路功能完全丧失。其实,追查病史中常有头晕、恶心呕吐等表现,因不典型或不严重常被忽视。其实就是化脓性中耳炎的后遗症,只是中耳炎何时发生不确切,患侧前庭功能丧失后由对侧代偿而已。

       可有两种病理表现:一是化脓性迷路炎痊愈后,迷路腔因新骨形成而堵塞;二是化脓性迷路炎呈慢性炎症过程,迷路内仍有化脓性病变或者肉芽组织增生4

       5、迷路炎的影像检查

       传统上,迷路炎的诊断主要依赖CT检查。迷路炎在HRCT上可有数种表现,主要包括迷路内腔正常形态存在但密度增高;迷路内腔变形、变窄、边缘不规则;部分或全部迷路内腔硬化消失。这些表现可单独存在或并存。这些改变可能提示迷路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且多个发展阶段并存。

       MRI在内耳检查中的优势在于可以显示迷路内液体及脑脊液等软组织成分,可以发现较早期的迷路炎。急性期MRI 增强后膜迷路可出现强化,内耳水成像序列可表现为正常; 纤维期时外淋巴腔内的浆液或纤维素渗出,此时内耳水成像序列上膜迷路可出现信号减低; 骨化期时则是以骨质包埋,死骨形成为特征MR出现无信号区。

        急性期及纤维期化脓性迷路炎在 CT 上均可表现为正常,仅在骨化期化脓性迷路炎时,CT可见高密度死骨影,管腔狭窄、闭塞。

       如上,MRI不能显示骨性结构的微小改变,但对于显示迷路内腔有重要价值;HRCT对膜迷路显像差,但却可以较好显示骨迷路迷路炎的异常改变。二者在迷路炎的影像学检查与诊断中的作用是互补的,对迷路炎的临床诊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1)迷路瘘管,主要是骨迷路的问题,而CT对骨头是很敏感的;可惜,由于骨迷路细小,薄层CT扫描对迷路瘘管的诊断准确性也只有28%~89%。

       2)浆液性迷路炎,主要依赖MR诊断。见下图5

       3)化脓性迷路炎

    CT可见死骨或者游离骨形成,MR提供的信息更丰富些。下图见于6

        CT 图像上,迷路炎主要表现为骨迷路骨质破坏及骨迷路管腔狭窄 /闭塞( 图1A) 。MRI 上,迷路炎主要表现为膜迷路信号减低、消失( 图 1B) 。

       图 3 左耳迷路炎。MRI 显示左侧中耳内片状软组织信号,伴水平半规管局部中断( 白箭) 图 4 左耳迷路炎。MRI 增强显示左侧耳蜗( 白箭) 、前庭及半规管强化; 对侧正常内耳未见强化。

        6、影像联合应用的探索

        如前述,CT 对显示骨迷路有优势, MRI 有利于显示膜迷路病变, CT与 MRI 的融合可以达到在一幅图像上同时观察骨迷路和膜迷路的目的,称为图像融合。有学者应用到迷路炎,有以下表现:下图见于6

       1D~1E为1A和1B的 CT-MRI 融合图像,左侧耳蜗底圈骨质破坏( 白箭) ,底圈轻度狭窄( 黑箭) ,耳蜗前庭信号较后半规管低。1D 为 CT 反相 MRI不反相,骨迷路及膜迷路病变显示清晰、直观; 图 1E 为MRI反相CT不反相,骨迷路病变清晰,对比度强。

       总结:抗生素的应用,使得迷路炎越来越少了,尤其是严重的化脓性迷路炎。但临床上出现眩晕并伴发中耳炎的要注意,从简单鼓膜检查到瘘管试验,再到HRCT检查和MRI检查,一系列的检查可以逐渐揭示迷路炎的真相。

 参考文献:

1王方园,并发于胆脂瘤型中耳炎的迷路瘘管临床特征分析2015;

2 SANNA M, Closed versus open tecnique inthe management of labyrinthine fistula[J].Am J Otol,1998;

3毛明荣.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19例.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3

4姜泗长,迷路炎,耳科学

5鲜军舫,迷路炎的影像学,2007

6杨延,迷路炎的 CT、MRI 表现及其图像融合的临床应用,临床放射学杂志,2017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