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拘一格教语文》:走进语文多姿的世界

 老刘tdrhg 2019-12-17
史金霞的《不拘一格教语文》对我影响很大,这本书大概是我大学毕业后买的第一本语文教学书。彼时,我初登讲台,语文的世界如同汪洋大海,而我则一团混沌,史老师的书仿佛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语文世界的丰富多姿。
我与史老师在网上有过几次交流,并一直关注她的消息。后来,就是2016年她因为网络授课辞去公职,网上沸沸扬扬。本书出版于2012年,7年之后,由于自己水平提升,再读此书,曾经仰望的很多内容,也不再高深。但书中,史老师对语文教学的很多理解,仍然很前沿,值得借鉴。
本文主要归纳总结作者在阅读、写作、诗歌教学中的理念与做法,书中还有电影教学、实践活动(专题研究、诗剧表演辩论赛、社团创社启动课等)的内容,这里不一一赘述。


这是第5篇读书笔记

01

打破课堂的藩篱——我这样教阅读


史老师的阅读教学,不止步于阅读,而是阅读、写作和鉴赏相结合,她将阅读教学分为5个步骤进行

1.整体感知,梳理脉络,宏观把握。
2.对文本的具体赏析或者深入探究,即微观的品味。
3.写作,以读促写,以写带读,读写结合。
4.鉴赏,写作中必有品鉴评判,有欣赏分析,而品评赏析之于阅读写作,也是一个互相转化、促进的关系。
5.汇总成章,相互交流,各取所长。

阅读写作和鉴赏相结合,具体落实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给读”,给学生提供阅读素材。
第二,“带读”,带领学生一起搜集素材。
第三,“教读”,教会学生享受阅读、写作与鉴赏的过程。
第四,“赏读”,师生共赏,以读带写,以写促读。
第五,“共读”,在读学生的点评时,教师要有意地与之对话:反问,追问,促使其思考,探寻。

文本利用的四种方法

方法一:尊重历史,还原文本。我们使用的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有改动。对改动前后文本进行比较,能成为有价值的课程资源。阅读教学中,可以有目的地还原文本,往往能发现很多价值。
方法二:打通内外,丰富文本。课堂是开放的、丰富的,要将课内所学与课外资料、活动连接起来。
方法三:纵深多维,重构文本。面对一个文本,教师在备课时应该站在时空的坐标轴上,致力于探求它的内涵与外延,充分利用资源,纵深挖掘,多维勾连,比照裁汰,最终确定自己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所要采用的方法与所使用的素材。
方法四:精心设问,把玩文本。  一个好的问题可以四两拨千斤。首先,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设置问题时指向要明确,开放度要大,设置在关键处,难度适中,激发学生求知欲。其次,教师要有对文本自主开发研究的热情和信心。当课堂预设与生成矛盾时,教师要适时调整学习目标。

02

唤醒沉睡的心魂——我这样教写作


从“作文”到“写作”

让孩子把写作当做每个人自己的事,让写作成为使孩子的自我日益舒展饱满的一种生活过程,而不是为了完成”作文“的任务。

从“无话可说”到“不吐不快”

1.改观精神。学生精神改观之后才能从根本上具备有话要说的条件。作为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生活愈是闭塞枯燥,愈是紧张忙碌,就愈应该想办法让自己的生活充满生机和乐趣。对于人而言,唯有思维活跃、思想深邃、情感丰富才能充满生机,体验到生命的乐趣。
2.激励思考。鼓励学生读书上网,了解社会,观察生活,关注他人,关心世界,思考人生的意义,探寻自身的职责。

从“为别人而作文”到“为自己而写作”

1.为自己取个名字。准备一个随笔集,给自己的随笔集取个名字,每周写2到3篇。
2.要自己动手修改。每次收上随笔集之后,教师认真披阅,写上批语,对于字词、结构立意等问题,只需要画出来,在旁边打个问号或提示几个问题,发还给学生,让其自己修订。下次再收后,教师对前面内容进行检查,督促直到修改完成为止。
3.读与写是一种对话。在随笔集中,老师与学生可就具体问题展开笔谈,不断深入对话、交流和探讨,以促进他们心灵的生长、思想的成熟和精神的完善。

从“我的写作”到“我们的写作”


1.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教师将学生写得好的句子与段落摘抄,或者在课堂朗读,或者经过学生同意印发分享给其他同学,课堂上,学生间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这个过程中要留心给每一个孩子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他们每个人都能体会到被接纳、被认同、被欣赏的喜悦。除了生生交流,还可以师生交流,教师可以适时分享自己的文章。
2.写作专题化,健笔写人生。包括专题论文一类的研究性写作、话题作文等。

从“感性化写作”到“理性化写作”。

  • 理性化写作需要理性思维,包括:能动性思维、独立思考、仔细研究情况或问题、乐于接受新事物和不同的特点、以论据和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有条理的讨论我们的想法。

  • 激励学生反省,对自身成长负责是培养理性思维的第一步。其次,要鼓励学生追问思考,引领学生思维纵深发展。

03

放飞青春的纸鸢——我这样教诗歌


连类例比,举三反一。


对于学生比较熟识的诗人和把握起来不太困难的时代背景,可以连类例比,引导学生在相对广阔的背景下,或者纵深挖掘取得立体认识,或者横向比较获得全面甄别。比如《沁园春·长沙》,可以勾连毛泽东在不同时代的其他篇章,对本诗解读更加深刻,甚至对诗人一贯的风格精神的把握都将跨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样的类比不必太多,关键在于切中肯綮。

亲之爱之,是以知之。


老师和学生一起带着虔诚的赤诚,走进一个个诗人丰腴感人的生命中,澎湃的心潮、滚烫的泪水,往往在寂静的谛听中,净化了我们的心灵。

探微揣摩,味其甘脂。(这也是最重要一步)

1.“读”。用心读,用情读,用多种方法读,朗读、默读、精读、细读、赏读、比较读、反复读,“读”是走进诗歌的第一步。
2.“品”。要字句咀嚼地品味,更要勾连整体,类比其他,要品评其外在形象特点,更要涵咏其内在的意蕴风神。这个过程中,师与生多向交流,趣味与质疑、问难与辩驳不断深化升华。
3.“引”。课堂上学生的品读不断生成,教师要能够过滤冗余信息,及时抓住有价值的节点,推提转引,激发升华。
4.“准”。诗词揣摩避免鸡零狗碎淹没主题,肢解文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迷失在文字游戏中。

讽咏神意,摹写创作。人人读诗,人人写诗,适时举办诗歌朗诵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