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成这个好习惯,再也不怕领导的暴脾气!

 个人发展精英会 2020-11-26

01

 学员提问:

Lily老师,年底了,公司对业绩追得很紧,我们团队前几个季度完成一般,最后一个季度,领导卯足了劲要追上去。

不光天天给我们强调任务打鸡血,还总是加班开会搞复盘,他特别情绪化,抓住机会就骂我们,一开会就批斗,弄得大家都很紧张。

说实在的,我觉得这样的会议完全没有必要,不仅打乱工作的节奏,还影响我们的休息,搞得都没有心情和时间去谈客户了。

我觉得压力很大,而且团队氛围也很紧张。

真不知道该如何撑下去,老师能给我一些指导吗?

02

 Lily老师回答

大家好,我是Lily。

看到这位学员的状态,真的是很不容易,现在工作节奏越来越快,业绩压力越来越大。

如果领导毫无顾忌地把情绪宣泄在我们身上,工作热情很容易被消耗。

很多职场人在领导情绪迸发的时候选择隐忍,出于级别高低而压抑自己的情绪,默默接受一些自己也认为不合理的安排。

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但这些情绪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疏泄,慢慢积累,变成对领导和团队的不信任,缺乏归属感。

甚至因此悄悄地去寻找其他的机会,期待早日从这个“火坑”里跳出来。

但其实这时一种逃避,问题不解决,换到下家公司,还是要继续忍受同样的煎熬。

好在我们这位学员并没有完全被领导的焦躁情绪牵着鼻子走,而是从自己的角度积极地寻找解决方案,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其实领导有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换位思考,跟我们一样,他也会面临他的领导的压力,而且他还需要协调好资源,管理好下属;

领导需要借由下属达成目标,对结果是无法直接掌控的,一旦大家工作表现不好,业绩不好的时候,他就会缺乏安全感。

我们需要试着换一个角度看情绪,情绪是需求的入口,发泄情绪时,恰恰是我们洞察领导需求的契机。

所以无论面对怎样风格的领导,我们都不能消耗自己,而是要学会穿越情绪,找准需求。

只要我们找准了领导到底想要什么,就找到了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局面,找到不止一种的解决方案,从而展现自己独特的价值。

所有情绪都在发出需求的信号,所有的指责背后都有积极正向的意图。

当情绪迸发的时候,我们要养成一个习惯就是:停止应激性对抗,与领导站在一起。

一旦发现这种状况,我们就要提醒自己领导派来的信使到了——这样,我们就不会成为情绪的奴隶,丧失自己的判断。

如果你也想通过精准沟通得到领导的认可,或者处理不好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都可以找我们的职业辅导师免费咨询哦,他的微信是gerenfazhan017,相信通过职业辅导师专业的咨询,可以更准确、更迅速得帮你找到职业问题的解决方案。

那具体怎么做呢?

就是寻找我们与领导之间的共同利益,与领导站在一起,而不是站在他的对立面,这样我们才能启动合作的正向循环。

领导也才可能认可我们的价值。

共同利益其实就是领导想要的,同时你也能给到的;

你想要的,领导同时也能支持的。

他想你不想,你会觉得委曲求全;

你想他不想,他肯定也不会支持你。

所以我们可以拿一张纸,尝试把工作目标分解出来,然后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我们与领导之间的共同目标,这样我们再围绕共同的目标与领导沟通,就可以化解对抗的情绪。

因为我们在向领导表达共同目标时,可以让领导找回对问题的掌控感。

比如在这个案例里,领导希望能出业绩,下属也希望有时间有心情去做客户,这是一致的,只是领导的管理方式(开会、骂人)更多地发泄了自己的情绪,并没有实际帮助到业绩的提升。

这时就可以适当共情,找机会表达对领导压力的理解,并且要清楚地表明: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要让业绩有明显地提升。

让领导感觉到下属的诚意,他就会认为我们是与他站在一起的,同时,我们正在为他的目标而努力,那后续的进一步沟通也就容易啦。

遇到强势、情绪化的领导,很多职场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远离“,这是特别不明智的做法。

越是远离,越没有掌控感,这样领导就容易怀疑你不明白工作的重点,怀疑你和团队不是一条心。

如何与领导站在一起?

还有一个技巧也可以分享给大家,就是主动及时汇报进度,对于情绪波动大的领导,这招屡试不爽,一来让领导安心,知道你在努力做业绩,二来把领导的注意力从指责转变到支持。

比如在这个案例中,汇报的时候可以说,我在跟进这个客户,可能会带来什么产出,对手跟得很紧,我需要花时间去,客户的时间段在什么时候(和会议冲突),我也很尊重部门的会议,您看我该怎么办?“

我们事先找到了”共同利益“,也向领导表达了我们的目标,这么说,他大概率是会支持的。

好了,我们今天讲了遇到强势情绪化的领导该怎么办? 

简单评判、委曲求全或者互相指责都是无效的。

面对风格多样的领导,我们要养成一个微习惯就是停止应激性对抗,学会穿越情绪找到需求,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