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徐中医对记者说,中医里最大的谎言就是看诊时不可或缺的把脉。他表示,把脉是从秦始皇时代开始,借由脉搏活动对体内血管情形进行粗略评估。基本上,单靠把脉其实是无法下任何正确的诊断的。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几年前,美国华文报纸《世界日报》刊登过一篇报道,题目是“中医师徐济仁直陈中医骗术”。 按照徐中医的自述,他自幼失学,29岁自修中医学,38岁后拜7位中医前辈进修中医学。50岁来美后,以400只小白鼠实验中草药与西草药之优劣及其药效。研制牙周病牙膏,与腰腿健两种健康食品,以及心脏病、小便失禁之独特疗法。唯独在探讨中医诊脉学两年后,恍然醒悟中医师 “切脉” 之术,皆系欺人之术。2010年80岁,出书《老中医欺骗病人五十年》。
他说,现代西医的科学诊断方式十分先进,中医却还在坚持这种老早就过时的把脉,无非就是做做样子,“让求诊病患有真的在看中医的感觉”。 以下是《老中医欺骗病人五十年》部分内容节录从我第一天行医开始,就让我痛苦的对病人欺骗,至今已是五十寒暑。 今天的任何一位中医师, 在为病人诊断时,都是以望、闻、问、切的“切” 为主 (也就是所谓的三指诊断术)。每位中医师都在一边为病人切脉,同时就会说一些病人听不懂的中医术语。当然我也不例外。 中医学认为,人体生病的原因只有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种。 内因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 。外因包括:风寒暑湿燥火,不内外因包括:饥饱、劳倦、跌扑、以及虫兽伤害等等。 在一千余年前宋朝时代,医师把人类各种病情如此分类确实令人敬佩。只是, 现在二十一世纪,绝大部分中医师,依然应用骑驴骑马时代的诊断方法,去诊断出:脂肪肝、心血管堵塞等等现代医学名词。若非欺骗,又能如何解释? 我的为人,一辈子不骗人,也一辈子恨人家骗我,可在中医的诊断范围之内,我却对病人说了一些中医术语的谎言, 有谁能知道我内心的痛苦吗?五十年的时间,就这样在自欺欺人的状况之下,腼腆地渡过了我的医家生活。如果我不是一个乐观知命的人,可能早已经发疯了! 曾经有一位我的好朋友,她对朋友说我的诊疗是多么的好。于是有一天她把朋友带来要我给她治病。她们俩坐定之后,那位朋友就把手伸出来,要我说出她所患的是什么病。 最后,只好装模作样地对她说:身体大致不错,只是有点气虚,平时注意保养就可以了,不需要服药。过了几天,朋友来诊所告诉我,她的朋友患的是风湿性心瓣膜闭锁不全,同时心脏左冠状动脉曾做过绕道搭桥手术等。 我虽然在诊所中治疗不少的心脏血管病患,但都是使用一般人在市面上都能够买得到的诊断用具,如:血压计,胆固醇试纸,血氧测量器,多普勒血管测量器,小便试纸等等,再结合患者所提供的各种西医检验报告,根据这些诊断结果来为患者处方开药。而我所用三只手指所诊断的结果只能用做一小部分参考而已。 但是,两千年之后的今天,科学医学突飞猛进,各种先进诊断仪器日新月异,不但能看清身体内部心脏肝脏的形状病态等等,甚至于连多至上亿的细胞都能了解得清清楚楚。 换句话说,那两寸桡动脉的 “功力”在中医的三个手指之下已经相当于 X 光扫描仪的诊断功能。如果再有些不肖的所谓中医师, 在他(她)们似有神迹般的手指之下能诊断出心脏房室间隔缺损,那他/她真的是百分之百的神医。 前年秋天,这位好友在一次中医师们召开小组会议时带来一位患者,因为她无法诊断她的病人是患何种病症,所以来请十余位中医师会诊。 几十分钟之后,每位医师经过把脉诊断之后,结果就如同前面所说的,有人诊为是 “风”,有人诊为“湿”;有人诊为 “痰”,也有人认为病人心气不和,血气不通等等不一而足的中医术语。 当时我心里在想,这样多的医师诊断出那样多的病因,到底哪个医师是对的?哪个医师是错的? 像这样的诊断结果, 病人会相信吗? 文学家会相信吗? 1983 年,马有度医师说:摸脉哪有那么神奇,就算是说出病人症状的大概,那也不是单靠摸脉摸出来的,而是综合望闻问的结果推断出来的。 马医师还说:观察到病人脸色苍白,身体瘦弱,两眼无神,就可以知道病人气血不足. 于是,也可以推测出 精神不好,气少乏力,头昏眼花,睡眠不安,饮食欠佳等,假如医师妄加揣测,是绝对不能正确诊断,也不会有恰当的治疗的。 如果有医师说,不用病人开口我便能知百病根,这无非是在故弄玄虚。黄帝内经里早就已经提出“诊病卒持寸口,何病能中?”
试想, 三指切脉的部位只是同一条桡动脉上两寸长的地方,再把这段桡动脉分做了三段:
这么一小段跳动规律完全一致的动脉就这样被划分成了三段,还各有功能。 这小小两寸的桡动脉,左右手还要再做区别: 左手的上焦, 诊断“心经” 的病症。 这种诊断方法施行在今天,任何人都可以说它是荒唐。聪明的病人怎能接受如此的诊断。明朝时期的李时珍先生曾经有一部脉学著作描述了二十八种常用的脉象。今天的中医师,大都是遵照该书的指示来为病人做疾病的诊断。 明朝距离今天也有五六百年了,在那个时代能有一位医学的前辈发明了诊断疾病的方法之一,实在是难能可贵。 只是,今天的中医界就像是古代的人骑驴赶路。当人们早已经是用汽车代步,而中医师们还在骑着驴为病人诊病,焉能不叫人耻笑?中国古代医师对脉象的描述实在太不着边,今天的中医师绝对有必要将其修正,不能食古不化而故步自封。 我现将中医古代中医师对脉象的描述 , 提供几种给读者玩味. 请读者摸摸脉搏试试看, 可否能感觉出下面的脉象。 在二十几种脉象中, 滑脉是 “如珠走盘”,表示气血充实。 涩脉是“轻刀刮竹”主精亏血虚。 散脉是“杨花散漫”,患者有可能是“气血耗散, 而现虚脱”。 濡脉是“帛在水中”,表示患者有水湿瘀阻。 今天的中医师, 就是以这种描述去为患者诊断。请问有谁能对“如珠走盘”,“轻刀刮竹”等等做个合理地解释吗? 在临床上,中医师接触到的脉搏只是动脉中血液在不停地流动冲激血管壁时的感觉,这种感觉有哪一个人能形容它是“杨花散漫”“帛在水中”?而杨花散漫”又如何能与气血耗散连在一起? 现在的中医界没有一定的官方解释,于是每一个中医师都可以依照自己的理解自由判定。张医师可以认为是涩脉,轻刀刮竹,李医师又可以说涩脉是如豆穀杂粮。 我寻思着,假如再多几位中医师来描述,光是这一个涩脉,馒头,面包,玉米...就全都出笼了。而中医师们, 难道你们就这样糊里糊涂地永远欺骗下去,没有人知错吗? 中医学界的同道们,请勿再执迷不悟,尽快对三指诊断加以彻底改革,做出正确的诊断与治疗,赶上时代。让中医学继续为人类的健康服务,岂不善哉! 来源:丑人多读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