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开“把脉”的神秘面纱】

 文文ap25 2018-09-08

       中医诊病,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把脉,只是切诊中的重要内容。许多人对中医的把脉感到非常神秘, 每每有人一知道我是中医师,就伸出手来要我搭脉。尤其是老年人,看病遇到陌生的中医生,就会伸手后一言不发,先让医生搭脉并说出一二三来,以把脉诊病来判断医生是否高明。在武侠小说中中医行家往往被描写成隐世民间的武林高手,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也有江湖味较浓的医者,把自己的把脉水平说得神乎其神,一搭脉就能知道你得的是什么病,甚至可以搭出你哪里长了多大的肿瘤。把脉真有这么神奇吗?


       把脉又称搭脉、切脉,是中医师用手切按病人特定部位的脉搏,根据脉象,以了解疾病内在变化的诊断方法,反映了中医学诊断疾病的特点和经验。

         

   


 切脉是中国古代 传统医学家独创的诊法,两千多年来一直沿用至今。精通脉学的中医师确有人在,特别是在古代缺少更多的诊疗手段,医家只能凭自己的眼、鼻、耳、双手来诊断疾病,脉诊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父亲曾说起早年在初学中医时,对脉诊很感兴趣。一次,学校旁边村庄的一个农民听说父亲会把脉看病,就邀父亲给瞧瞧。父亲仔细把了脉,说“你的肝脉很弦”(弦脉为端直而长、指下挺然、如按琴弦的脉象,其主病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等)。谁知那人听后马上说:“老师您真厉害,连我得过肝炎都把得出来”。原来我们老家“弦”和“炎”同音,都念“yan”,村民一听到肝和炎的音就马上反应成了“肝炎”。父亲一阵窃喜,当时确实搭出了“弦脉“,但农民曾患肝炎却只是巧合。父亲说,患者的鼓励为他以后进一步研究脉象增加了信心。


        要精通脉学,是非常难的事情。晋朝名医王叔和在《脉经》序中说:“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大概意思是说脉的道理很深奥,要想掌握很不容易,由于脉的变化非常细微,虽说对于各种脉象的文字描述较易理解,但真正要用手指体察,则往往陷于臆测或玄惑之中。而且,由于每个医生的经验体会不同,同一个病人,不同的医生搭出的脉象有时也会有所不同。现在有些中医师,因为有了各种检查仪器设备对疾病诊断的帮助,加之脉学很难,所以就忽略了脉象。有的中医师甚至看病不搭脉,这对中医学来说真是个悲哀。


一、把脉的概念

        把脉是对动脉搏动的显现部位(深、浅)、速率(快、慢)、强度(有力、无力)、节律(整齐与否、有无歇止)和形态等综合分析、体会的过程。脉象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对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判断疾病的预后等,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波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所以,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同时,血液循行脉道之中,流布全身,运行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肺气敷布,血液方能布散;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液靠脾气的充养和统摄得以运行;肝藏血、主疏泄以调节血量;肾藏精,精能生血,又能化气,肾气为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故脉搏能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当脏腑、气血发生病变后,必然从脉搏上表现出来,呈现病理脉象,故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原宁波市中医院院长、国家级名老中医王晖老师和原宁波大学副校长、力学专家王礼立教授等联合开展研究,并已在《中华中医药杂志》和《力学学报》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提出“把脉搏波系统理解为生命能量以波的形式在血液中传播的整个系统”。我认为这是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对脉象原理进行研究的最新成果,也就是说,脉象是对脉搏波所传递的生命信息的呈现,搭脉就是感知生命信息。


二、把脉的部位

        最早古代的切脉法包括人迎、寸口、趺阳三部切脉法,人迎脉在颈部喉结两旁颈动脉搏动处(就是大家在电视上常看到的为了判断某人是否断气,用两个手指在颈部摸脉的地方)、趺阳脉是在足背胫前动脉搏动处,而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是“寸口诊法”,就是两手桡骨头内侧桡动脉搏动处,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定寸关尺三部,高骨对应的桡动脉搏动部位是关部,关之前为寸部,关之后为尺部。即所谓脉诊独取寸口。寸、关、尺分别对应不同的脏腑,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其相配脏腑为左寸候心(膻中);左关候肝、胆(膈);左尺候肾(小腹);右寸候肺(胸);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命门)。


        *一般只在危急的病证和两手无脉时才诊察人迎、趺阳。


三、把脉的方法

        医者切脉,必须呼吸均匀,态度认真,把注意力集中于指下,细心地分辨脉象。每次诊脉时间,不应少于一分钟。切脉应在病人安静时进行。最好是早晨,还没吃饭,还没运动,脉象能真实地反映身体的状况,有利于诊断。但限于看病的时间,门诊病人是不可能在晨起把脉的。但若患者刚经过剧烈的活动,应先让其休息片刻,然后诊脉。


        切脉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前臂与其心脏近于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平放,以使血流通顺,并在腕关节背垫上脉枕。


        对成人切脉,用三指定位,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接着用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腹按触脉体(因指腹感觉较为灵敏)。三指的疏密,应按病人的高矮作适当调整。小儿寸口脉部位狭小,不能容纳三指,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三岁以下的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脉。切脉时常运用三种指力,开始轻用力,触按皮肤为浮取,名为'举';然后中等度用力,触按至肌肉为中取,名为'寻';再重用力触按至筋骨为沉取,名为'按'。根据临证的需要,可用举、寻、按或相反的顺序反复触按,也可分部取一指按压体会。寸、关、尺三部,每部都有浮、中、沉三候,故称谓“三部九候”。


        古代文学描写的宫廷中因为男女授受不亲,牵线搭脉,还有影视剧中的在搭脉部位盖上一层布,这些都不符合搭脉要求。难以想象,这样能搭出正确的脉象来。 现在偏远的农村里还有这样的传统,家里有人患病喝汤药后要把药渣倒在岔路口,一个说法是,让行人践踏后把晦气带走。其实这很可能是江湖郎中引导而成,其中潜伏着一个江湖规则:以药渣透露此村中正有人患病,如行人中有郎中,从药物残渣中就可以认辨出药物,再从药物组成中分析出患者的症状和病情。有了这些重要信息打底,如病人家属邀请过路郎中诊治,该郎中一把脉,就能把病情说得八九不离十。或许各种神奇的脉诊传说,实质都是各种信息综合分析后的结果。


四、常见脉象

        常见的脉象有平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促脉、结脉、代脉等等。平脉是指正常人的脉象。

至于其他病脉,甚是复杂,在此就不作具体介绍。


五、关于喜脉

        怀孕的脉象是滑脉。现在很多影视剧中有这样的剧情:太医给黄帝的妃嫔把脉后说:“恭喜皇上,某某有喜了”,依据也就是搭到了滑脉。本人在九十年代曾诊治过这样一个女病人(确切地说不是病人),四十岁左右,带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说月经不调,过期十余天不行,意欲调经治疗。切脉后发现脉象偏滑,疑似孕脉,故告诉其需做小便化验,看看是否怀孕?不想其当场失笑,说:我是不孕之人,既往治疗过十多年均未怀上,所以不可能是怀孕,这个孩子是领养的。在我的再三劝说下,她很不情愿地去做了化验。结果是真的怀孕了,就这样带着意外之喜回去了。如果不是从脉象中发现端倪,谨慎对待,而单纯地因患者要求活血调经,则很可能会对患者带来终身遗憾。


        “滑脉,即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滚玉盘之状。”滑脉脉象跳动有力,因为怀孕后孕妇体内的血流量比平常增加20%以上,因此脉搏的跳动会比普通人的有力,这是最明显的区别,因此怀孕的脉象通常是滑脉。


        但应注意的是滑脉不一定就是怀孕,正常人或者某些疾病也会出现。如青壮年血气方刚,也可能有滑脉。痰饮、食积和实热等病证也可见滑脉。


        所以,中医诊断是否怀孕不能仅仅依靠把脉,而是需要'望闻问切'共同配合,以及被诊断者的状况,如是否停经、停经时间及其他身体状况相结合来判断。最后还是需要化验血、尿或做B超予以确定,避免误诊。


        关于把脉能否判断胎儿性别,目前并无定论。本人验证过几例,因脉象和原理难以明说,且此种方法一直被包括一些中医专家在内的人质疑,故在此不作讨论。


        此外,脉象与内外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气候、年龄、性别、体质、劳逸及精神状态等因素的影响,脉象也会发生某些生理变化。例如一年四季,脉象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变化;年龄越小,脉搏越快;婴儿脉急数,青壮年脉多有力,老人脉稍弦,妇女脉象较男性脉象弱而略快;胖人脉稍沉,瘦人脉稍浮;劳力之后、饮酒、饱食或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来较弱;脑力劳动者脉多弱于体力劳动者等。这些均应与病脉相鉴别。另外,少数人桡动脉走向异常,脉可不显现于寸口,如有的显于寸口的背侧,名曰'反关脉';有的从尺部斜向手背,名曰'斜飞脉'。这都不属于病脉。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两大特色,可以说是中医的灵魂。中医看病是望、闻、问、切四诊结合,从整体上来诊治疾病。人体的信息不仅仅表现在脉象上,还反映在肤表、声音、嗅味、舌苔等方面,仅凭脉象是单一的、不全面的,容易产生误差。中医有“舍脉从症”之说,即当脉象与症状所反映的病机有矛盾时,通过综合分析,确认脉象不能反映真实的病机,便舍弃脉象,遵从症状进行证候诊断。脉学不是中医诊断的唯一手段,四诊各有各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不能以脉诊取代其他的诊法,而应四诊合参,进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