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人的手绢情结

 贺兰山民图书馆 2019-12-17

手帕,是太秀气的物件。从口袋里掏出手帕擦汗的人,总归有一点起码的讲究与精细。上海人可能是全中国最爱用手帕的群落,他们把手帕叫做“绢头”,更有一分娟秀的意味。

上海人的手绢情结曾经那么深,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渐渐不再依赖用手绢,即用即弃的餐巾纸,取代了需要反复洗的手绢。生产手绢的工厂因为产品卖不掉而亏损,手绢渐渐从人们的生活里隐退。

上海人用手绢

大家可记得否,那些岁月我们曾经拥有过的那些手帕和手帕厂?在那没有塑料袋的日子里,大家口袋里都有一块美观整洁、绿色环保并可循环使用的手绢,它曾经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配饰,年轻人用它来包粢饭团、包子和鸡蛋等等早饭,幼儿园小朋友们则把它别在胸前,上年纪的老人用它来包零钱,那一块块经典图案的手帕曾经记载了我们这代人多少美好的记忆。

新中国成立以前住在西区的太太小姐们,习惯把一条手绢别在胳肢窝下的旗袍扣襟处。心思绵密的女人,则时时刻刻将绢头捏在手心里,揉皱松软的一团,带着一点手汗,还有花露水的香气,包藏了好多女人的心绪。

过去的上海小囡,都受爸爸妈妈教导,绢头随身必备。虽然也有些人家给小孩戴袖套,但是市区内的还真不多见。大人将花手绢折成长条形状,一头用一枚别针别在孩子的衣领下,假如流鼻涕了,拎起绢头悬挂的另一头直接可以擦,吃饭时嘴巴上有酱油饭粒,也可以自己擦。被系在小囡胸口的绢头,好比是西餐桌下随时可以拭一下嘴的口布。

令人怀念的经典图案手帕

手绢脏了要洗,很多人洗干净后不是用晾衣服夹子夹起来,而是将湿绢头平铺开,贴在卫生间里一尘不染的瓷砖上,待它慢慢干透,撂下来就是香喷喷没有褶皱的一块。不过,料子高级一点的手绢,就不能这样处理。比如有一种夏天用的亚麻棉混织的手绢,在中百公司有买,洗过以后得熨烫,不是任何人能伺候的。

男人用手帕,熨手帕,这在北方人眼里是娘娘腔的事情。可在过去,上海男人于长裤口袋里放一块手绢,就和西夏男人腰上别一把刀一样。电视剧《上海滩》里的周润发英气逼人,出没于枪火凶险,但他照样有掏出丝绢白手绢,擦拭鼻子动作。

上海手帕一厂生产的西装手帕

上海手帕一厂手绘真丝手帕

手帕一厂

还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昆明路1192号的上海手帕一厂么?它的前身是仁丰机器染织厂,创建于1929年9月,由德商德孚洋行染料买办谢克明独资,最初设厂在齐齐哈尔路951号。聘请惠罗公司朱庚陶为经理,周伯英为厂长,德孚洋行化验员许延钰为工程师。

当年号召大家抵制日货、爱用国货,获利颇丰,所得利润大多用来添置厂房设备,至1936年已经成为当时国内声誉卓著的大型全能的染织厂之一,产品行销全国各地,仅1938年净利即达银币四十万元。

昆明路1192号的上海手帕一厂厂房

1941年改为上海仁丰机器染织厂股份有限公司,1954年11月公私合营。1954年至1964年,公司不断做大做强,相继有承大呢绒号、丽华染织厂、联业背袜带厂、华达印花工业社、华丰和织造厂等5家厂并入。1966年10月,改名为上海手帕一厂,1984年7月,上海手帕机配件厂并入,1996年与上海手帕染纱厂合并。2000年9月7日正式更名为上海汉森手帕染整厂。


上海汉森手帕染整厂车间工作场景

上海手帕一厂在鼎盛时期集手帕染、整、印花、织造于一体,是手帕行业的全能厂。厂里职工近千人,生产各类印花手帕、头巾、餐巾等,并加工整理色织手帕,使用双鱼牌商标。1983年,被上海市经委定为外贸出口专厂。1987年5月,获得上海市商检局颁发的出口产品质量许可证,产品销往欧美、亚洲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双鱼牌商标

远去的回忆

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的今天,我们呼唤手帕的回归。其实一块小小的手帕用途很多,比如天气热时用来擦汗;上完厕所洗手后用来擦手;女生吃饭的时候把手帕盖在腿上或者铺在桌上;约会时铺在坐凳上等。

不仅如此,手帕还可以有多样的造型,成为扮靓随身物,出行打扮加上一条精致的手帕显得随意又时髦,可以戴在头上,可以绑在手腕上,也可以系在包包上。

记得老早底有一部电影《幸福的黄手帕》,电影的具体情景已经记不清了,但电影中家门口那迎风飘扬的一长串黄手帕深深地印在我们这一代人脑海里,那黄手帕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如今大家用惯了纸巾,用手帕的人越来越少了。但若将时间的指针回拨30年,如果你不带块美丽的手帕出门,你都不好意思叫自己时髦人了。

真的,我只是突然怀念这些已经远去的手帕。

文字整合丨杨浦区档案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