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氧化碳中毒,不是那么简单!这里有最全的防范科普!

 昵称Dw3xkBcI 2019-12-17

去年冬天发生的悲剧还记忆犹新,沅江一家三口因为使用液化气热水器洗澡,液化气泄漏导致两人煤气中毒身亡,仅留下一个十一岁的孩子。

孩子后来在益阳市中心医院高压氧科治疗六十多次,命是保住了。

却因亲眼目睹父母悲惨离世,幼小的心灵受到重创,留下心理疾患。

从此变得沉默寡言,情绪易激动,举止言行极端。

一氧化碳中毒,不是那么简单!这里有最全的防范科普!

(高压氧治疗)

今年12月,在外务工的曹某和李某,因在密闭的房间内采用木炭取暖,导致煤气中毒,当即出现头晕乏力,呕吐等症状未引起重视也未及时就诊。

没想到,半月后却像变了一个人。

两人家属透露,当初他们接到务工单位电话前去接人的时候,被子上全是大便,智能明显下降,反应明显迟钝,连至亲都不认识了。

其中女患者症状更为明显,目前正在接受高压氧治疗。

寒冬季节,随着天气的逐渐变冷,不少人越来越热衷于采用煤炭、木炭或其他易燃物取暖。

殊不知,在这温暖的背后,竟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一氧化碳中毒

不仅如此,室内门窗紧闭,或在通风不良的浴室内使用燃气、液化气热水器淋浴,失火现场等均可发生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俗称煤气中毒,是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时的产物经呼吸道吸入引起的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不是那么简单!这里有最全的防范科普!

(高压氧治疗)

病因病理

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高250-300倍,所以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

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能力,造成组织缺氧,尤其对大脑皮层的影响最为严重

因此,当人们意识到已发生煤气中毒时往往为时已晚。

因为支配人体运动的大脑皮层最先受到麻痹损害,使人无法实现有目的的自主活动,手脚已不听使唤。

所以,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往往无法进行有效的自救,如未及时被人发现常常可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临床表现

以缺氧为主,轻者有头痛、眩晕、乏力等。

更有甚者可表现为恶心、呕吐、呼吸困难、意识模糊、虚脱或短暂昏迷,皮肤黏膜呈现煤气中毒特有的樱桃红色。

重者可呈深度昏迷,伴有高热、四肢抽搐、大小便失禁等。

救治措施

一般处理,一旦发现有可疑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应迅速将患者转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使其卧床休息、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立即打开门窗通风换气。

对于昏迷不醒的患者,可将其头部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误吸入肺导致窒息。

同时呼叫救护车,随时准备送往有高压氧舱的医院抢救。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一氧化碳中毒的患者,除了相关对症支持治疗外,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高压氧治疗

且根据患者中毒的轻重,高压氧疗程也不同。

中毒越深者,特别是昏迷患者疗程越长。

一般至少需20-30次以上,且治疗频率也可由每天一次增加至每天两次甚至三次。

(网络图,仅供参考)

防治一氧化碳中毒的误区

误区一:没有闻到烟味就不会中毒

一氧化碳是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在未察觉时就可能中毒。

误区二:清醒就无需治疗了

有一部分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会发生迟发型脑病。

即在治疗后意识清醒、症状好转的“假愈期”后,再次出现神经、精神症状,给治疗增加难度。

小心“定时炸弹”——迟发型脑病

如已确诊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去正规医院行相关检查及治疗。

特别是要行足够疗程的高压氧治疗。

否则一旦引燃了迟发型脑病这个“定时炸弹”,可是后悔都来不及啦!

不光治疗难度增大,生活不能自理,高压氧的治疗疗程也至少需要2-3个月以上了!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型脑病是指急性一氧化碳患者神志清醒后经过一段假愈期

突然发生的以痴呆、精神症状和锥体外系为主的神经系统疾病。

一般发生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的2天——2个月。

既然这么恐怖,我们就必须从源头抓起,尽量避免定时“炸弹爆炸”。

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发生。

(网络图,仅供参考)

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日常生活:

1、尽量不要在密闭的室内使用煤炭、木炭或其他易燃物质取暖。

2、使用煤炉一定要合理安装烟囱,要定期检查烟囱通道是否通畅。

3、热水器要安装在通风良好的地方,且一定要请专业师傅安装,不能自行安装。使用热水器时要适当打开一点门窗透气。

4、使用煤气或天然气做饭时,一定要有人照看,防止水、汤煮沸外溢造成煤气灶熄灭,煤气大量排入室内。

5、煤气管道、阀门要定期检修,胶皮管老化要定期更换。发现煤气灶管道漏气时要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及时处理。

生产作业场所:

1、凡是可能存在一氧化碳的场所,都应加强自然通风和局部通风。

2、经常对生产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防止漏气。

3、抢修设备故障时,应佩戴好防毒面具,且无冒险作业。

4、进入高浓度作业区前,先测定一氧化碳浓度,并进行通风,排除危险因素。

希望大家小心防范,远离一氧化碳中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