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耳鼻咽喉疾病分册》指出风热侵袭证、肝火上扰证、痰火郁结证、脾胃虚弱证、肾精亏损证等耳鸣的五个证型中,以“脾胃虚弱证”最为常见,其次为“痰火郁结证”。部分临床研究则显示耳聋以肾精亏损类型较为多见。笔者临床发现耳鸣患者以肝火上扰证为临床常见类型,结合上实下虚的病机认识,以清上实下法为指导思想,着眼于相火理论,以固阴煎与磁石酒合方、六味地黄丸与小柴胡汤合方加磁石、石菖蒲对药等方剂滋阴实下,祛邪清上;以潜阳丹合四君子汤加磁石、石菖蒲对药温阳补下,伏火清上,形成一套完整的理法方药指导体系,在治疗耳鸣方面有一定疗效。而针对耳聋,尤其是突聋,运用理气活血开窍类方药,如通气散、通窍活血汤则更有疗效。 耳鸣、耳聋在治疗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混同一病进行论治,很难把握疾病的治疗规律。在研究矿物类中药在耳科疾病的治疗中,笔者临床观察发现相较于单纯耳聋,耳聋伴发耳鸣的患者应用磁石治疗的效果更为显著。 无论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方面,“鸣聋合论”于临床存在一定的弊端,而“鸣聋分论”对耳鸣、耳聋独立病种的研究,反而更有助于临床诊疗规律的总结。 鸣聋辨证分型 关于耳鸣、耳聋的辨证分型教材与教材之间、教材与指南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中医耳鼻咽喉常见病诊疗指南》将耳鸣的辨证分型分为风热侵袭证、肝火上扰证、痰火郁结证、脾胃虚弱证、肾精亏损证等五个证型。熊大经、刘蓬主编的《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专列耳鸣一章,将耳鸣分为外邪侵袭、痰湿困结、肝气郁结、脾胃虚弱、肾元亏损、心神不宁6种证型。而大部分《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教材所列“耳鸣、耳聋”章节,则分为外邪侵扰(风热侵扰)、肝火上扰、痰气郁结(痰气壅结)、气滞血瘀、肾精亏损、脾胃虚弱6类证型。《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仅规定了暴聋的诊断、辨证和治疗,未对其他类型耳聋进行介绍,暴聋主要指以突然发生的、明显的听力减退为特征疾病,其辨证分型包括风邪外犯、气滞血瘀、肝火上扰、痰火郁结、气血亏虚5种证型。 耳鸣、耳聋二病比较,心神不宁属于耳鸣特有证型,耳聋则有气滞血瘀证,其他证型大多相似,或在二病中均可出现,其中外邪侵袭,可进一步进行划分,包括风热、暑热等证型在耳鸣、耳聋中更为常见。 全国名中医王新陆教授曾指出:“教科书是削足适履做出来的,并不一定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好的临床医生既要明白教材的一般规律性,又要掌握临证的灵活性。譬如气血亏虚导致的耳鸣虽然临床少见,但其确实存在,可以用归脾丸进行治疗。而肾元亏损型耳鸣、耳聋,需要明确肾阴、肾阳的差异,不能模糊辨证,肾阴虚多选用耳聋左慈丸,常用的耳聋左慈丸有两首方剂。《饲鹤亭集方》的耳聋左慈丸其组方可以理解为六味地黄丸加柴胡、磁石,《重订广温热论》的耳聋左慈丸组方则是六味地黄丸加石菖蒲、五味子、磁石,二者有一定差异。 肾阳虚的耳鸣、耳聋,多选用桂附地黄丸化裁,肾气丸是平补肾气的方剂,不是补肾阳的方子,这点需要明确,肾气亏虚型耳鸣可选用肾气丸。山东省名老中医专家陶汉华教授指出:“肾精、肾气、肾阴、肾阳这些概念的模糊,造成临床应用补肾方药的混乱。”临证治肾之法,明辨肾气、肾阳、肾阴、肾精等基础概念,才能有的放矢。临床医生切莫执教材之说按图索骥,还是应多读书、勤临证,明晰理法、熟谙病情,方能真的诊疗明确疾病。中医学的文献汗牛充栋,但其中部分书籍的编纂撰写,存在随文衍意沿袭旧说,把临床经验当作标准理论,缺乏中医学基本概念的认识等诸多问题,这就需要读者“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关于“鸣聋分论”与“鸣聋合论”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中医药学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产生新的学说和观点,然后通过实践的反复检验,以进一步丰富理论体系,各家观点不是规范性的理论,但理论的产生必然是基于丰富的观点和学说。2014年10月美国发布的《耳鸣临床应用指南(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Tinnitus)》中纳入的系统性分析指出针灸治疗耳鸣相关研究疗效不确切、存在方法学缺陷等问题,所以无法建议。虽然中医学有着其独特的学科属性,以西律中不值得提倡,但国外部分研究也从一定程度上提示我们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的部分内容及方法应当有所改善和创新。 本文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