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甡:培养大写的人是教育第一目标 中国教研网 教研网官网

 木一过 2019-12-18
吴甡(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校长)
       在北京教育综合改革的新常态下,更加强调课程德育的内涵。在我看来,课程德育的内涵是指:在所有国家的课程中,突出育人的功能,使国家课程成为德育的主渠道,每个学科有各自的特点,但终极目标都指向“立德树人”。在清楚这一点后,教师的任务不仅是要教好教材,更要驾驭课程,要根据各自的学科特点,用适当、有效的方式,将德育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之中,实现育人目标。
       我一直认为,推崇什么就缺乏什么,在我们现今的教育和学科教学中,明显缺乏课程德育,有些老师在学科教学中唯知识论,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浮躁风气、功利思想,致使许多老师追求知识的传授,分数至上,从而忽视了对“人”和“德”的关注。但学生既是知识的认知体,更是一个生命体,学科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他们健康成长。为什么有的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走上社会后会出现犯罪的行为,这就是德育出了问题,所有的国家课程被“窄化”,学校偏离了育人轨道,学科的重点都放在了功利分数上,教师追求高大上的“作秀课”,那么我们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就是废人。
       学校要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教学生做人。不论学科,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设计,每一分钟,都要以育人作为第一目标,知识的教授排在第二。一堂课宁可不完善、有瑕疵,教师也要用恰当的手段培养孩子的情商,关注每名学生。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评比活动中,要淡化竞争,凸显参与,注重教师之间的学习过程、生成性资源。如课程德育说课活动,我们要推荐蒲公英似的老师,虽然他们没有牡丹艳丽,但更真实、更贴近“深综改”教育目标。近年来,随着北京市教育课改的常态化,一大批在普通岗位上的校长、教师默默奉献,潜心育人,他们培养的人并不全是精英,但这才是中国教育的真实样态,他们才是好老师。
       众所周知,没有分数,孩子过不了今天。但只有分数,孩子过不了明天。我们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用恰当的方式,让孩子既有今天,也有明天。因此,老师要坚持课程德育,它不是在课堂上贴德育的标签,而是融合、延展多种学科,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生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必须把握学生的特点和育人规律,在培养孩子品行上下功夫。特别是在今天,过去“掐尖抢跑”的现象基本上被遏制了,教师应该让课程变得更宽泛,让死记硬背远离课堂,使更多的学生对课程感兴趣,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渗透到各个学科,把情感融入到课堂。比如广渠门中学初中部开设的史、地、政综合课程,三位老师同时讲授南水北调,地理和历史老师从地理位置、水源分布和史料的角度讲,政治老师则从社会意义上讲述,课程宽泛而活跃。我们完全可以让孩子们既得到分数,也获得更大的发展。
       在“深综改”教育新常态下,在普惠式教育的形势下,教师要进一步研究学生和学情,课程上,要进一步研究课程德育的内涵,关注学生的诉求、家长的关切,这样才能将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人,让家长满意,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服务样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