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降温了!冬天,寒气“无孔不入”,养生要防止寒气入侵,防寒保暖是关键。人体有6个部位最不扛冷,寒邪一旦侵袭人体,很多病根儿就悄悄“种”下了~ 女不冻脚,男不冻背 男女有别,最该保暖的部位也会不同,如果冻着了,极有可能留下难缠的老病根。 小陈是同事眼中的“衣服架子”,天气再冷都是打底裤露脚脖子的标配,随着天气越来越冷,一天下夜班,小陈如厕后发现自己尿血了。 经过超声等一系列检查,医生判断,小陈患上尿路感染,而病因却是因为冻的。 脚踝虽然并不起眼,可是它上面分布着近十个重要的组织。 并且,脚部同时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脚踝可以说是联系两个心脏之间的一个重要的接通枢纽。 如果脚踝受凉,直接会对身体造成一系列损害。中医有“寒从足下起”的说法,如果双脚长时间受凉,不但容易长冻疮,还可引发感冒、痛经、腹痛等问题。 不单单是脚踝,因为脚离心脏最远,是全身阳气最难到达的地方,而多数女性气血比较虚,会有足部冰凉的症状,冬季,脚部的保暖就更加不能忽视了。 建议:体虚的人应常年穿袜子,切勿光脚在地板上走。如长时间脚凉,可以选择热水泡脚。 男性以阳气用事,阳气在体表发挥防护作用。而背为一身之阳,循行于后背的足太阳膀胱经就像铠甲一样保护着内在脏腑。 如果忽略背部保暖,寒邪趁虚而入,铠甲就会崩塌。 背部受凉,会引起腰酸背痛,还可通过颈椎、腰椎影响上下肢肌肉及关节、内脏,导致各种不适。肺心病、哮喘等也常与背部着凉有关。 腰部也在后背,该部位是肾之腑,肾喜温恶寒,男性一旦它觉得冷就会立刻“闹情绪”,出现腰膝酸软,阳痿早泄等。 此外,腰部受寒还常常会表现为腰部酸痛、刺痛、不能弯腰、活动受限等情况。 背部不但不能受寒,还是温经散寒的重要部位。天冷时,可穿件羽绒背心,守护体内阳气。 冬天还有这些部位不宜冻 除了脚和背部之外,还有一些部位最怕冷。它们一旦受冻,可能大小病就轮流上身了!以下四个部位千万别冻着: 若头部受寒,阳气特别容易散失。尤其是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人,头部受寒,易引起血压飙升或大脑供血不足而发生脑卒中。 建议天冷时出门,戴一顶保暖性较好的帽子,帽子戴上后不宜太紧,最好能插进一根手指。此外,冬天一定要避免湿着头发出门或入睡。 颈部有3个以“风”命名的重要穴位,分别是风池穴、风门穴和风府穴,是风邪最易入侵的门户。 脖子受凉易引发落枕、感冒。在寒风瑟瑟的冬季,脖子上围一条厚实的围巾或穿件高领衣服,可以把风邪挡在体外。 建议:天气冷的时候可以穿高腰裤,暖住腹部;也可以试着按摩神阙穴。 做法:以神阙穴为中心的揉腹,神阙的穴位是补肾助阳的,能帮助阳气的恢复,还能锻炼脾胃功能。 膝关节没有丰厚的脂肪和肌肉保护,血液供应较少,对温度和湿度都非常敏感。寒冬时节一定要穿秋裤,必要时可加个保暖护膝。 三招补阳气、祛寒冷 除了注意以上六个部位的保暖工作,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吃”,来帮助散寒,温暖整个冬天~ 参姜水——温补阳气 中医认为,阳气具有温养的功能。也就是说,阳气充足,手脚得到温养,就不会冰凉,人体抵御风寒的能力也会随之增强。因此温补阳气很重要。 做法:姜片6克、党参6克。一起煮水服用,若易出现上火症状,可以加3克菊花同煮。 姜能辛温散寒、温补阳气;党参性平,能补气。此汤对于阳虚导致的畏寒怕冷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姜枣梨皮茶——生津润肺、健脾胃 冬季阳气受挫,一方面会导致肺气不足,出现咳嗽、咳痰等现象; 另一方面,人的脾胃功能也会随之减弱,吃的东西无法及时排空。 再加上寒冷天气的刺激,胃酸分泌大量增加,胃肠痉挛性收缩排空延迟,很容易引发各种肠胃不适,如胃炎、胃溃疡等。因此冬季要润肺、健脾胃。 做法:生姜3片、大枣5颗、梨皮适量一起泡水喝即可。 功效:生姜和枣都是热性的,可以暖胃散寒,梨皮润肺,搭配饮用有散寒防感冒、润肺等功效。 白芷紫苏——解表散寒 万病不离寒气,而冬季人体则更易遭受寒邪的侵体,因此散寒是安全过冬的基础。 做法:4克白芷、5克紫苏叶、5克绿茶。 将白芷、紫苏叶、绿茶混合置于杯中,用沸水冲泡,稍凉后即可饮用。 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紫苏行气和胃,还帮助治疗感冒;绿茶则不仅提神清心、消食化痰。此款茶能行气宽中、解表散寒,对于风寒感冒有较好的缓解效果。 |
|